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

孙权怎么看东吴四都督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9:42:52

《三国志》里有这么一段: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吕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

“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这一段议论是孙权对东吴四大都督的看法,很有意思。周瑜少年天才,是东吴的开拓者之一,早年和孙策一起打下了东吴的江山。周瑜开始并不是孙策的下属,他本是世家子弟,祖上在汉朝官至太尉的就有两人,他父亲周异是洛阳令,堂叔周尚是丹杨太守。孙策东渡见周瑜时,周瑜是“将兵迎策”,跟孙策是朋友关系,相当于合伙创业的投资人,后来是周瑜自己主动称臣的。

提到周瑜,中国人可能都会想到那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其实真相可能并不浪漫而是比较残酷,《三国志》中记载是这样: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导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当时孙策和周瑜攻打皖城时所得的乔家两个女儿,也就是说应该抢来的,孙策把大乔纳为自己的小妾,周瑜把小乔纳为自己的妾室。

所以小乔并不是初嫁为周瑜妻子,而是被抢了做妾,妾是不同于皇室的妃子的,地位低下,伺候人的活样样都要干,仅比丫鬟奴婢地位高一丢丢。就跟西施一样,最后的结局并不是跟范蠡泛舟而去,而是被皮袋装着沉于太湖了。其实想想都知道,哪个男人能变态到把自己心爱的女人做美人计送给别人蹂躏,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孙策死后,孙权继承江东大权,年幼而位不稳,周瑜主动称臣来稳固他的地位。孙权对周瑜的评价也非常高:邈焉难继。也就是后来无人能比的意思。周瑜十多岁时就开始带兵,不到36岁功成名就,为东吴奠定基业,少年天才直追霍去病,可惜英年早逝也如霍去病,后人有诗凭吊: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东吴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有3人后来都进了武庙,唯独鲁肃没有进。三国演义更是将鲁肃塑造成了一个老实巴交的憨厚之人,而历史上实际的鲁肃是这样的: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鲁肃实际上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大汉,年轻时就狂放不羁,家里巨富,喜欢击剑骑射,讲武习兵。

在孙权的一段论述中,对鲁肃的评价占了一大半,详细的说了他对鲁肃的“三长两短”的看法。早年周瑜找鲁肃借粮食,鲁肃随手就给了他三千斛,按有人估算,一斛米约现在27斤,就是超过8万斤粮食。于是周瑜认为他为人豪杰,结交为挚友。后孙权继位,鲁肃在周瑜的推荐下见到孙权,并为孙权谋划大业,就是后来的“榻上对”。

彼时的孙权的看法是效仿齐桓公、晋文公辅佐周王朝的故事,自己要扶助汉朝成就桓文的功业。而鲁肃当场就否定了他的想法,认为他不能做齐桓晋文,并认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必须鼎足江东以待天下大势,然后缓图帝王之业。这其实就是江东版本的隆中对了,和诸葛亮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不过是比隆中对少了明确执行的步骤。榻上对挠到孙权的痒处,虽并不被孙权所认同,却契合了孙权内心的野望,所以孙权说“此一快也”。

曹操占领荆州,威逼东吴,东吴上下人心惶惶,东吴文官集团的首领张昭很看不起鲁肃,他是主张投降的,鲁肃力排众议,说服孙权招周瑜率军抗曹,并亲自到荆州去探听虚实,最终与刘备结盟,共抗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不但力挽狂澜救了东吴,还就此奠定了东吴的地位,其功劳不比周瑜差。

孙权说“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这可能就是刘备借荆州的说法来源。实际上与事实不符合,孙权并没有所谓的借地,赤壁之战并不仅仅有火烧连环战船,还包括陆地上的一系列战事,刘备集团不是坐山观虎斗然后趁机摘桃子,《三国志》明确记载曹操与刘备战而不利,引军败退。荆州前是刘表地盘,并非东吴所有,且当时刘表的儿子刘琦还没死,刘备占据的也仅仅是荆州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在东吴手里,后来还经过一系列的交换。

在赤壁之战之后,对于刘备集团的看法,三大都督是不统一的。周瑜跟吕蒙的观点相同,但是没有吕蒙激进,周瑜认为刘备是枭雄,并且有关张这样的名将辅佐,不会久居人下,应该想办法分开他们,将刘备拉到东吴,用声色犬马消耗他的斗志。而吕蒙则坚决要除掉关羽,夺取荆州,并且很狂妄指教鲁肃怎么夺取荆州。鲁肃的看法又不相同,认为东吴本身实力不足以跟曹操争雄,应和刘备集团结为盟友,三足鼎立共抗曹操,以后缓图天下大势,关羽不足以成为障碍。这也是被孙权所嘲笑鲁肃的,认为他搞不定关羽,故意讲大话,并认为吕蒙在袭击关羽一事上胜过鲁肃。

实际上从后世的上帝视角来看,鲁肃是被低估了,他毫无疑问的是东吴第一战略家,他为东吴规划的战略才是最正确的路线,而正是孙权与吕蒙的短视,葬送了东吴的前途,最后东吴和蜀汉都被消灭了。可惜的是鲁肃可能是因为缺少军功,而东吴最后也没有像汉朝一样一统天下,所以鲁肃没有能像张良一样进武庙。鲁肃也是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46岁,但要论其对东吴的贡献,应当能与周瑜并肩的。鲁肃去世,《三国志》这样写了一句:诸葛亮亦为发哀。应是英雄惺惺相惜罢。

吕蒙出身贫寒,年幼时就很勇猛,在姐夫邓当的手下做事时,经常偷偷的上前线杀敌,让他母亲十分担忧。但是他说人生贫贱难耐,如果侥幸有功劳,便可获得富贵功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吕蒙为人作战勇猛,好出奇计。早年没读书,没啥水平,被鲁肃看不起。后在孙权的教导下发奋学习,水平大增,鲁肃再见吕蒙时,惊讶地说“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在孙权手下屡有战功,深受孙权信任,后鲁肃去世,吕蒙继任为东吴第三任都督。吕蒙一直把荆州关羽视为心腹大患,这点跟孙权是一样的,主要是因为当时关羽的水军当时正好在东吴的上游,对东吴造成战术上的威胁,而且关羽不但名气大,脾气更大,向来不把东吴放眼里,所以吕蒙对鲁肃说“关羽实熊虎也”。他大概一辈子都在谋划怎么弄死关羽,所以敢在酒喝高了时教训大都督鲁肃怎么弄关羽。可惜的是,他没有看到鲁肃所看到的更远的地方,偷袭关羽一战虽成名,但是彻底的破坏了吴蜀联盟,一度使东吴面临灭顶之灾,也彻底葬送了东吴的未来,可见其入武庙其实有点名不副实。

孙权对陆逊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他是唯一能继周瑜遗风的人,说“周瑜邈焉难继,君今继之”。不得不说孙权虽然没啥战略目光,但是看人的水平还是很高的,前有鲁肃,后有陆逊,都是希世之才。陆逊一出场,就是给吕蒙擦屁股。偷袭荆州后,刘备大军压境,东吴一时间之间竟无人能挡,陆逊就是此时横空出世,力挽狂澜。吕蒙仅42岁就去世了,陆逊继任为第四任大都督,古今以来对陆逊的评价都很高,陆逊确实也能当得起这份评价。

并且陆逊比同时期的牛人更有优势的是,他后继有人,儿子陆抗也是一代名将。周瑜的儿子都不成器,鲁肃的后代也没有下文,诸葛亮去世时儿子仅七岁,没能亲自教导,后来也没成材。另外东吴的前三任大都督都是英年早逝,周瑜甚至只有36岁,而陆逊活到62岁才被孙权逼死,算是长寿了。

本文标签 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