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

豫剧沙河三少是谁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6:47:45

民国年间活跃在沙河流域一带的三位名家。即大少爷李家玉,二少爷易湘出,四少爷王仲华。此三位艺人全部出身书香门第,而乐于打破阶级偏见,卖掉田产,投身戏行竟至死不悔。

李家玉

李家玉(1895-?)安徽省亳州人。豫剧演员,出身书香门第,尊称“李一少”或“李大少”。

他吐字俏巧,唱腔甜润,善于临场即兴编词,曾将《三字经》两句联《百家姓》一句(如“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性相近习相远周吴郑王……”)全部加唱在《栓娃娃》等剧中。《樊梨花征西》的中心唱段为“带皇兵四十单五万,人马滚滚平西番……”被他改为“带皇兵四十单三万,人马滚滚平西番,皇府金殿留下一万二,五门四关又留八千,怕的是北国胡儿反长安,因此才两万人马没带完。”得手剧目为《栓娃娃》、《对绣鞋》、《大战十一国》、《金盆记》等。曾长期参加太康县醒民剧社(即太康四街戏班),在豫东一带与阎彩云齐名。1939年日寇入侵太康,再加黄河泛滥,戏班逃散,不知所终。

易湘山

易湘山(1889-1946)河南省鄢陵县人。豫剧演员,幼时家室殷富,其父为清末知县,故人皆呼之为“易少”。他自幼不喜读书,而酷爱戏曲,常为此荒废学业,多次受到塾师严责。17岁时竟不顾家族的坚决反对,毅然离家从艺,父亲也因此与他断绝了关系。后辗转于开封、界首等地,拜师访友,声誉日著。

二十年代初,搭商水县大赵家班,应工闺门旦,兼演花旦,拿手戏为《秦雪梅吊孝》、《罗涣跪楼》、《大祭桩》。30岁左右时成为名震省城的男旦。后坤伶渐趋普遍,他即去项城在“高家班”落脚。

1942年战乱日剧,百姓流离,“高家班”难以为继,终致解体。1946年冬,易湘山“烟痢”发作,无钱医治,讨饭无门,一代名优就此倒毙在水寨街头。

王仲华

王仲华(1897-1975)豫剧演员,本名王乃奎,仲华为字。沙河调三少之一。

王仲华(1897-1975)本名王乃奎,仲华为字。因出身富庶,行四,故又称“四少”。河南省商水县西张明村人。祖父在世时,家中蓄有戏班。这种特殊的环境,使幼小的仲华在不知不觉中熏陶爱戏的脾性,加之他有具备极好的天赋,初登台即一鸣惊人。后在他舅父的支持下,终于冲破家规,公开拜李家玉为师。17岁时出外打班,专攻旦角;20多岁时居然能包本演出200多出戏。

代表剧目《对绣鞋》《栓娃娃》《金盆记》《送京娘》《对花枪》《白莲花临凡》等。影响遍及沙河两岸。1930到1935年,他曾四进开封,上演了《小二姐做梦》《刀劈扬帆》《三上关》《三上轿》《织黄绫》《春秋配》等剧目。作为沙河调的代表与祥符调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至今影响仍存。建国后,担任商水县大众剧团副团长。

1962年应邀参加了河南省豫剧名老艺人座谈会,示范演出了《栓娃娃》《对绣鞋》,风采不弱当年。十年动乱中经受了难以忍受的折磨和委屈,病卒于家。其艺术影响深远,常香玉等曾与他同台演出,学习到不少东西。

本文标签 豫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