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

郑克塽为什么降清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5:27:21

郑克塽(1670年8月13日—1707年9月22日),幼名秦,人称秦舍,字实弘,号晦堂,郑经次子,郑成功之孙。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及陈永华相继去世,重臣冯锡范联合郑经从弟等人发动政变,刺杀监国郑克臧得逞,立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为延平郡王。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水师提督施琅于澎湖海战大破郑军舰队,攻占澎湖,郑军主将刘国轩逃回台湾。冯锡范遂劝说郑克塽降清。七月初五,冯锡范命郑德潇写降表。七月十五日,冯锡范将郑克塽送交施琅。八月十三日,施琅进入台湾受降。随后郑克塽前往京师,隶属汉军正红旗,受封为嘉德官。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郑克塽病故,爵位无袭。

兵败降清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一月,清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提请专征权,进剿台湾。福建总督姚启圣仍然主张招抚。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向清政府请求照琉球、朝鲜例,只称臣进贡,不剃发登岸,这一请求遭到了清朝的反对。清郑双方爆发澎湖海战,大清水师提督施琅大败刘国轩及董腾等人,取得澎湖安抚司;刘国轩随后逃回东宁。战败后,东宁朝廷开始商讨接下去的对策,主要分为“再战派”与“主和派”。

再战派以中书舍人郑得潇、建威镇黄良骥、水师镇萧武、中提督中镇洪拱柱等人为中心,向克塽以及冯锡范力主征伐吕宋、永保明郑国祚;然而,原本听从再战派的冯锡范却听信刘国轩的主和言论,最终选择投降清朝,而年幼无权的郑克塽也跟他一起投降了。七月初五,冯锡范命郑德潇写降表。七月十五,冯锡范将郑克塽送交施琅,并提出“三不伤”请求,即清军入岛“不伤郑室一人,不伤百官将士一人,不伤台湾黎庶一个”。八月十三,施琅进入台湾受降。

主要成就

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二十八日,郑经逝世,他死后王位的继承顺理成章应由长子、监国郑克臧即位,但冯锡范起而反对,联合郑经的王弟郑聪、郑明、郑智、郑柔等人杀掉郑克臧,协助郑克塽夺得王位。

郑克塽即位之时,清朝政府统治中国已成定局,郑氏政权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八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台湾的统一也使得东南安定,匪患大减。

人物评价

郑成功之后其子孙郑经、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将他们统治下的台湾变成同清政府长期对峙的独立王国,为结束分裂局面,消除东南沿海的长期威胁,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清政府对台湾郑氏集团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战略和策略。澎湖海战后,郑克塽在大势所趋之下,率残部归降,不仅减少了战争伤亡,而且也是其后康熙皇帝设置台湾府,第一次真正意义在台湾岛上建立行政机构进行管辖。

本文标签 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