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

慈安太后的理政之才体现在哪些方面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57:19

慈安(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即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咸丰帝的第二任皇后。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

在《清宫遗闻》中记载;“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慈安虽然对权力不感兴趣,但她的政治才华毫不逊色。慈禧有才干,又有强烈的政治欲望,但最终只能管理一些日常生活上的一些小事而已,大事都轮不到她来管。

慈安比较超脱,不喜欢政务,日常事务就放手让慈禧去做,她乐得轻松自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慈禧可以任意而为。在朝政大事上,还得是慈安说了算。

因为虽然都是太后,但慈安为嫡,慈禧为庶,在“嫡庶之分”的礼制束缚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征询慈安的意见,绝不敢擅自主张。

时人对慈安和慈禧的评价是各有所长,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一些日常的事务由慈禧处置,但每遇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决定。

由此可见,慈安太后大权在握、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办法的。在光绪年间任过大清国驻英国大使、回国后先后任过光禄寺、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笔记》中记到:诛杀陷城失地、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将骄蹇贪淫的胜保下狱赐死,赏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

对于东宫太后慈安的德行与行事风格,老百姓多有赞同,当时的民间,甚至出现了“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的说法。

一、诛杀安德海,朝野称快

清朝制度:太监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监,他依仗慈禧的宠信,胡作非为,肆无忌惮。朝中大臣,甚至连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同治八年(1869)八月,安德海请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衣,获得许可。

但他不知收敛,一路招摇,途经山东境内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丁宝桢迅速将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护,慈安“立命诛之”。结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由于慈安的力主其间,安德海才得以伏法,当时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

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已经17岁了,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龄。慈安看中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

两人各执己见,最后决定由同治帝自己决定。结果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意见,同意立阿鲁特氏为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宫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同治喜欢阿鲁特氏,如果没有了慈安的意思,很可能就会依慈禧的意思选了别人为皇后。

三、创造“同治中兴”

在清代同治帝年间“洋务运动”(史称同治中兴)。在同治年间,慈安才是真正的国母,才是最高统治者,任何大事都必须经过慈安同意后才能实行。没有个五、六千万是办不成的,六千万对于当时可是天价了。

要想拿到这钱,除非是从国库里拿,想动国库银两必须经过权力最大的那个人才行那就是慈安,只有慈安才有这个权力开国库。慈安要是不同意是不能实现“洋务运动”的,所以说能举办“洋务运动”是慈安的意思。

《史书》上和《德龄日记》里都提到慈禧最讨厌洋人东西的人,而且是个非常守旧派的人,而“洋务运动”恰恰相反,“洋务运动”乃是向洋人学习反封建的活动,你说这么封建的一个慈禧反对都还来不及,怎会想办“洋务运动”造船等。

事实上不管慈禧同不同意,由慈安说的算。一开始推荐“洋务运动”的人应该是恭亲王奕訢,因为他是最喜欢洋人文化的人,是他推荐这政策给慈安,然后慈安才举办“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之所以能举办成功,最主要是有恭亲王奕訢其次是慈安太后,这两人缺一不可,历史也证实了这点,慈安和恭亲王奕訢合作就能举办“洋务运动”,而慈安死后,恭亲王和慈禧合作,而什么事都做不成,反而被外国人打得又是逃跑又是签卖国条约,以恭亲王的政治才华根本不可能会输给外国人,更不会输给慈禧。

本文标签 清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