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

苏辙与苏轼的相似之处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44:44

苏轼与苏辙实在是有太多的相同之处了。

他们同科进士、同科制举,同朝为官。

苏辙升任中书舍人,苏轼时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辙虽两次上状辞免,但均未获准,只好就任,结果兄弟两人同时分掌内外制。

自苏辙还朝以来,他们兄弟有三年多的时间同时在朝,不但分掌内外制,而且说来也巧,还曾同一天转对。所谓转对,就是指百官轮番奏事,言朝政得失。宋代转对,每次限定两人,因此两兄弟同一天转对是很偶然的。

但元祐三年五月一日,他们却轮到一起了。苏辙有《转对状》,苏轼也有《转对条上三事状》。苏辙《五月一日同子瞻转对》诗写道:“对床贪听连宵雨,奏事惊同朔旦朝。……一封同上怜狂直,诏许昌言赖有尧。”

这实在是人生中难得的幸运与幸福。

既有共同的政治荣耀,也有着相同的政治顾虑。哲宗元祐六年,苏轼被召入京,任吏部尚书,位在苏辙之下;因苏辙已任尚书右丞,苏轼又改任翰林学士承旨。苏轼多次上疏辞免:“兄居禁林,弟为执政,在公朝既合回避,于私门实惧满盈。伏望除臣一郡,以息多言。”(《辞免翰林学士承旨第一状》)苏轼辞免翰林学士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翰墨之林,号称内相”;“清要之地,众所奔趋”。前次任翰林学士就曾遭到新旧两党的围攻,这次再任翰林学士也“必难久处”(《辞免翰林学士承旨状》)。

苏轼辞翰林学士的同时,苏辙也在辞尚书右丞。

苏辙在《辞尚书右丞札子》中说自己,学无他师,以父兄为师。“其后不幸早孤,(与兄)友爱毕至,逮此成立,皆兄之力也。顷者兄弟同列侍从,臣已自愧于心。今兹超迁,丞辖中台,与闻政事。而臣兄轼适自外召还,为吏部尚书,顾出臣下。复以臣故,移翰林承旨。臣之私意,实不遑安。况轼之为人、文学、政事过臣远甚,此自陛下所悉。臣不敢远慕古人,内举亲戚,无所回避。只乞寝臣新命,若得与兄轼同为从官,竭力图报,亦未必无补也”。苏辙辞尚书右丞,除不愿越职超迁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担心自己在任右司谏和御史中丞期间所上札子多招怨尤,难安于位。

他们的政治厄运也惊人地相似。

苏轼说:“忧患尔来同”,“出处平生共”(《同子瞻次过、远重字韵》)绍圣四年(1097)二月,惠州的苏轼再贬儋州。

与此同时,苏辙也再贬雷州(今属广东)。三月,苏辙得到诏命,沿着三年前苏轼赴岭南贬所走的路线行进。四月十七日,苏轼也得到诏命,他们皆被命即行,相互间并不知道。

苏轼到梧州(今属广西),才听说苏辙还在前面百来里处的藤州,很快即将追上。他们已经三年不见了,苏轼写诗安慰弟弟说:“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谪海南,作诗示子由》)苏轼非常幽默,他说琼州、雷州虽为海所隔,但还可隔海相望,这正是皇恩浩荡呵!六月十一日,苏轼兄弟相别于海边,环顾大海,天水相连,茫茫无际;苏轼想到自己马上就要离开大陆,流落到一个孤岛上去,不禁伤感道:“何时得出此岛耶?”但苏轼是一个“善自宽”的人,一转念,就用老庄思想自我排解道,在茫茫宇宙中,整个中国不过是一个小岛而已,谁又不在岛上呢?倒一盆水在地下,小草浮在水上,蚂蚁附在小草上,蚂蚁觉得这一盆水也是茫茫无际的,不知怎样才能爬到岸上。但不一会,水就干了,蚂蚁爬出来见到别的蚂蚁,眼泪汪汪地说,几乎不能再与你们见面了。“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道之路乎??”(《苏文忠公海外集》卷4)他们当时没有料到这就是最后一别,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他们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到了他们死后,又都同葬在一处,就是有名的三苏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