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

戴震对于考据学的原则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14:34

戴震的考据学继承了惠栋的治学传统,批判宋明理学,重视汉学,主张治经由文字,音韵入手,同时又有所创新。治学以详博见长,一反考据风气中的泥古,保守的弊端。其治学主张"唯求其是","因物求则","执义理而后能考核",充分显示了他的考据学的理性特色。

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字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

戴震考据学 清代考据学对古代文字、声韵、群经、诸子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在文献资料上有很大成绩。

清代考据学对古代文字、声韵、群经、诸子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在文献资料上有很大成绩。这一学术潮流的产生,除社会政治原因外,也继承发展了宋明以来的学术文化传统。焦循说:“本朝文学,一洗元明之陋”,这是清代考证学的特点与成绩。至于脱离现实与近于烦琐,那是考证学作为一个历史事物的另一方面。戴震是清代考证学的一位中坚人物和巨擘,这是同时代以及后人公认的。戴震对于考据学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其一,循序渐进,取得理解。他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道,必有渐。”又说:“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理义明,而我心之所同然者乃因之而明。”又说:“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不可以躐等。”这是考证学的一般方法。

其二,实事求是对待资料。他经过深湛学习,认为“《说文》九千余字固未能一一合于古,即《尔雅》亦多不足据”。又说:“《说文》于字体、字训,罅漏不免。”并举例一再说明。这些都是在博学的基础上卓越的见解与科学的态度。

其三,掌握原则,不轻信盲从。在与卢文弨讨论《大戴礼》中屡入六朝时不合理的俗体字一信中,戴震说:“苟害六书之义,虽汉人亦在所当改,何况汉魏六朝。”说明对待资料,就其是非而定,而不是惟古是从。

由于以上原则,戴震治学要求严格,曾提出“学贵专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声韵学方面,戴震把古代音的韵尾分成二十五部,并提出阳声韵与阴声韵共同配合于入声韵部的理论。他称之为“两两相配,以入声为相配之枢纽”。在这基础上,戴震又创立了阴、阳入通转的学说。在考订古说的细节方面,戴震也“巨细毕究”。例如朱彝尊在《重刊广韵序》中称“声韵之学,盛于六代。周颙以天子圣哲分四声,而学者言韵悉本沈约。”戴震指出“周颙”是“周舍”之误。

总而言之,戴震的考证学是清代考证学极盛时的典型代表,对于所研究的古经典已达到“深求于语言之间,以至其精微之所存”的程度。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