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民族政策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看,任何统治者能够执行妥当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和睦相处,就有利于政权得到巩固,经济得到繁荣。
明清之际,中国正处在动乱的岁月中。连年的战争造成田园荒芜,流民遍地。刚刚入关的满洲贵族,立足未稳又忙于和反清势力作战,中央政府无暇顾及边疆,边陲各部各自为政,形成了若干个与中央政府相对立的地方政权,因此民族矛盾趋向激化。
康熙在位时期由于统治需要推行一系列汉文化措施,从而使清太祖以来所推行的汉文化政策达到完善,在更广、更深程度上促使满族汉化。满族是中华民族56个成员之一,它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
满族地主阶级建立的清朝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统治时间最长、统治区域最广的全国统一政权。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与蒙古贵族建立的元王朝有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的贵族与汉族地主阶级所建立的联合政权。然而,两者的命运大不相同。
策马驰骋半个欧洲的蒙古贵族建立的元朝,从忽必烈定都到元朝灭亡,仅有90年,而满洲贵族保持了对汉民族与其它少数民族长达268年,我国今天的版图,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与康熙帝的大一统的民族政策,怀柔开明大度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少数民族的信任及使用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民族政策。
蒙古族
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康熙同喀尔喀与内蒙古的王公们会聚于多伦诺尔,史称“多伦会盟”。此次会盟标志着喀尔喀三部归顺清朝,康熙后来表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又言:“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无别矣”,可见康熙将漠北纳入中国版图,并使之成为北疆的坚实屏障。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又下令编修《理藩院则例》,以巩固对蒙古的统治。
维吾尔族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九月,原属准噶尔的哈密统治者额贝都拉内附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以后,清军陆续进驻巴里坤地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吐鲁番的额敏和卓内附清朝,从此嘉峪关外上千里土地收入版图,成为清朝打击准部、进军西域的前哨。
藏族
在西藏问题上,康熙除了承继顺治帝尊敬并册封达赖喇嘛的政策外,还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册封罗桑益喜(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进一步笼络黄教。后来由于准噶尔汗国入侵西藏,他于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1718年至1720年)间派兵入藏,驱逐准军。此后,清朝分兵驻藏,开始了对藏区的实际控制,并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协助达赖、班禅分理前后藏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