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

吴王阖闾的为政举措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1:42:19

吴王阖闾继位以后,带领吴国走向了一个新的纪元。这一时期,处于中国大陆版图上的各诸侯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政治

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便私下里拉拢伍子胥。在伍子胥进荐专诸时,阖闾既得专诸而以礼相待。阖闾当上吴王之后,为了巩固政权,任贤使能,提拔伍子胥为行人,以宾客的礼仪对待他,让他参与谋划国政,而且能做到用人不疑,把治理国家的大事交给伍子胥处理。

在听孙武讲述兵法时,阖阁对其称赞不绝于口,对孙武的意见十分同意。并在后来对楚作战中,重用孙武。阖闾在对待伍子胥一事上尤其如此他非常信任和重用伍子胥,而伍子胥也以竭忠尽智地为他效力,可以说,阖闾与伍子胥和孙武的君臣关系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和谐。

经济

阖闾面对着当时国内君主没有华丽的马车,农民没有粮食,仓库难以支撑,荒野田地无人耕种,而且又有江海水患的不利形势,向楚国亡臣伍子胥求计,伍子胥教以“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安君治民之术。吴王听了大为赞赏,于是劝民农桑,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以充裕国用。《说苑》中载梁公弘对楚王说:“吴国君主体恤民众而与民同劳”。吴国惟其如此,民心可归,才能振兴。

在早期阶级社会中,作为一国之君能吊民之疾,一与民同劳,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这样做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使得吴国国库充足,兵革坚利,粮食充裕,增强了抵御外敌的能力。

史书记载,短短几年中,吴国民众足以保命而没有流走的农民,有丰收的年景而没有大的灾害,吴国的官员都大公无私,吴国上下关系和谐,诸国都臣服于吴国,四境之内没有侵犯的”。阖闾由此而得到人民拥护,民众都竭力为其劳作,没有流亡的人。在对楚战争中连连获胜。楚大夫在总结柏举之战吴胜楚败的原因时就说:“阖闾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因此为吴国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军事

军事战略

阖闾登上王位后就接受了伍子胥“从近制远”的建议,即先破楚、后图越,同时结好北方诸国,并以此为吴国的战略方针。实践证明,这个战略决策行之有效,短短数年间,吴国便西破强楚,北面威胁齐晋,南服越国。正如越国谋臣范蠡所分析:“如今吴楚两国结仇,构怨不解;.齐国虽与吴国不亲近,但是吴国的一大强援;晋国虽然不归附吴国,但仍然与吴国交好。吴国内有谋臣为其决断,邻国又可以作为援助,这样的局势怎能不利于吴国称霸”。

对外征战

在夺取王位以前,阖闾曾多次率兵攻楚,取得一连串胜利。在战争过程中,他注意了解敌情,做到“知己知彼”,不硬拼,重智取,吴楚钟离之战即充分地表现出这个特点。吴王僚八年(前519年),吴楚两军在钟离对阵。当时楚国纠集了胡、沈、陈、许、蔡、顿等国,组成以楚国为首,数倍于吴军的七国诸侯联军,大有一口吞掉吴国之势。

当时身为吴国主将的阖闾面对敌我悬殊的形势,毫无惧色,他分析了敌军情况,指出其缺点:跟从楚国的诸侯虽然多,但多是实力较弱的小国,是惧怕楚国而跟从的。因而必然不会同心对敌。表面看来,七国联军气势汹汹,实际上却是不整之军,乌合之众,是可以打败的。他建议吴王僚:“如果分师先去攻打为首的胡、沈、陈三国,必能打败他们。这三个国家败了,诸侯联军的士气必然大乱。

诸侯联军乱了军心,楚国的进攻之意也就没了”。吴王僚依计而行,吴军以犯罪的人充为士兵,三千士兵先进攻胡、沈与陈三国,三国的军队迎战,吴国分为三军攻击三国军队的后面,中军由吴王僚率领,阖闾率领右军,掩馀率领左军。吴军由罪人组成的队伍攻打三国军队正面,三国的军队被大乱,吴国主力趁势攻打三国联军。

三国大败,吴军俘获胡、沈两国的国君及陈国的大夫。三国的军队被打散,楚军立刻瓦解。此战获得了预期的胜利。钟离之战获胜的关键,在于阖闾充分了解敌情,并针对敌军弱点,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术,还在于利用各诸侯国的勉强应战心理,采用“攻心”战术,动摇其军心,使之一败而不可收拾。钟离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充分显示出阖闾高超的军事才干。

阖闾三年(前512年),阖闾以孙武为将攻打楚国,攻下了舒,杀吴国逃亡的二位公子盖徐、烛庸,意欲一鼓作气,长驱楚境。但是孙武认为民众疲惫不堪,不可立刻兴兵,应该等待时机。阖闾听取了孙武的意见。因而积极准备,养精蓄锐。一面又听从伍子胥之谋,以“扰敌”、“疲敌”的战术削弱楚国。到阖闾九年(前506年),利用唐、蔡怨楚的情绪,吴国与之联合,共同对楚作战。

阖闾亲帅吴军三万,以力大善战者五百人,脚力好的士兵三千人为前阵。对阵楚军二十万,五战五胜,直入郢都。此役使楚国元气大街。虽然具体战役是由孙武、伍子胥及吴王弟夫概等指挥的,但战斗的胜利无疑也是与吴王阖闾运筹帷握分不开的。

本文标签 春秋五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