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的文风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以写诗歌和散文为主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唐宋两个朝代,是我国历史上充满了生机勃勃,却又危机四伏的年代。唐初一百余年,盛况空前,中原王朝的开疆拓土已达农耕民族的极限了,灭国无数,疆土西至伊朗,北达贝加尔湖,南抵现越南南部,却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达百年之久。
而宋代是我们文治最辉煌的巅峰,文人才子如云,大师大家辈出,“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以天下为己任成了那个年代文人的崇高理想,却两次为北方游牧政权所灭,最后以陆秀夫身背幼帝跳海,二十余万民众跟随而结束了这个伟大的时代。
明朝时期,茅坤选了程朱理学建立之前的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询、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共八人的散文,编辑成了《唐宋八大家文钞》,他们这八人的文风保持了他们那个时代的自由和富于创见的特点,极大地影响了后来中国的社会风气。在程朱理学时代,唐宋八大家的文风如同一股清流新风,让许多人在那个令人压抑的时代保持住了自己的自由、理性、理想、怀疑和批判的文化精神。
那有人不禁要问了,唐宋八大家的文风到底是什么呢?这个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文体上看,他们的文体都很飘逸自由,文辞也极其通俗化,既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死板教条,更没有近代社会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那种热衷于政治和逃避政治的“战斗”和“不问时世自我呓语”文采,当然就更没有“愤怒”和“痞气”。他们的文章,充满了理性色彩,充满了对民族未来的忧患意识,读起来,常常有种让人荡气回肠的快感,也有种心灵沐浴的感受。
其次,从人文价值上看,他们在文章中所表达出的以天下为已任的风骨和他们洞察天地人本质的智慧才是对后代文人最重要的。按照“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的说法,就是他的文章含有“文以载道”和“文以明道”的风骨。
唐宋八大家,都具有极强的理性色彩和理想色彩,他们的见解也往往是很深刻的,像韩愈的“论佛骨表”,柳宗元的“封建论”,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书”,欧阳修的“五代史记一行传序”,三苏的“六国论”等等,都是具有很深刻理论内涵的论文,而且这些文章又通俗易懂。
为什么这八个人能够脱颖而出,被认为是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章能够流传下来,千年不衰,其实,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他们的散文之所以如此飘逸和厚实,就在于他们这八人都具备了很深厚的理论修养和很丰富的人生阅历。读书长知识,实践出智慧,语言生活化。
唐宋八大家,是以追求真理为生、敢于实践和敢于创见的一批作家,他们都是通才,理论素养很深,他们是就问题而写文章,而不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他们这八人绝对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那种以写文章为生的“写手”,他们是一批以探索真理和以解决问题为生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