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又名商鞅量或者秦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标准量器。该器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内口长12.4厘米、宽6.9厘米、深2.3厘米,容积实测202.15毫升。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有铭文,其中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史记·秦本纪》有载:“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铭文中的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也就证明了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即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定为一升。说明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古代的人们已经开始运用“以度审容”的科学方法,也就是用已知长度去推算容量的方法。
另外底部加刻的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有写:“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证明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仍沿用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
春秋战国,秦国地处西北边陲,与中原各国相比,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均相对落后,国内的贵族势力却十分顽强,内部矛盾尖锐。秦孝公(前361~前338年在位)继位后,力图强秦,于是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从此秦国开始走向富庶。到了秦孝公十四年,为了进一步推行赋税制,保证赋税的合理征收,统一度量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然而,春秋战国时,度量衡的不统一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诸侯割据的国家,除了国君所颁布的“公量”外,不少卿大夫还设有“家量”,造成度量衡极度混乱。《史记·商君列传》记:商鞅“平斗桶(斛)、权衡丈尺。”为了在秦国建立起完备的度量衡制度,商鞅亲自督造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介绍的“商鞅方升”。
制作完成的商鞅方升被发放到全国各地,为田亩的丈量、赋税的征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并且,为达到“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齐斗甬(桶)”的目的,商鞅还在每年春秋二季定期对量器进行鉴定。
然而,正当商鞅的变法进行的轰轰烈烈之时,商鞅本人的命运却发生了转折。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继位。因商鞅的变法触犯了包括太子在内的贵族的利益,公子虞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最终商鞅的尸身在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商鞅死后,出于秦国发展的需求,变法仍旧延续,“商鞅方升”也被继续使用。从秦孝公变法时商鞅统一秦国度量衡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商鞅方升”前后经历了120多年的实际使用时间,它是天下尽用秦制最有力的物证,它对于加强秦国内部的联系,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快秦国强盛的步伐发挥了很大作用,更为此后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
上一篇: 商鞅方升的意义
-
下一篇: 商鞅变法法案《垦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