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陇西行
  •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84 . 2、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6-137 .
  • 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
    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加急的军书,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
    要玩边关的山岳原野,却只见漫天飞雪,不见烽火烟。

    注释
    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断:中断联系。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84 . 2、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6-137 .
  •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参考资料: 1、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6-137 .
  •   此诗当作于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前后。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参考资料: 1、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7-68
唐代的其他诗人
  • 林滋 林滋 林滋,字后象,闽人。生卒年均不详,唐宣宗大中中前后在世。会昌三年,(公元八四三年)登进士第。与同年詹雄、郑諴齐名,时称雄诗、諴文、滋赋为“闽中三绝”。官终金部郎中。查看更多林滋的诗文
  • 舒元舆 舒元舆 舒元舆(791-835)字升远。婺州东阳上卢泉塘北人(又说浙江婺州兰溪垷坦人),其先祖曾任东阳郡守,祖父舒缜,授兰溪医学学训导、学正父敬之,母薛氏,其为长子。唐代大臣、诗人,唐元和八年(813)进士,初仕即以干练知名。曾任刑、兵两部侍郎,唐文宗时期两位宰相之一(兰溪历史上第一位官至宰相的人),另一宰相为李训,擅长写文章,有著作《舒元舆集》等,有作品被收录于《全唐诗》。舒元舆曾作《牡丹赋》,时人认为写得好。后来唐文宗赏牡丹时,吟诵其中词句,为舒元舆落泪哀悼。查看更多舒元舆的诗文
  • 滕倪 滕倪 滕倪,唐宪宗时阆中人。《全唐诗话》云:“倪苦心为诗,嘉声早播。”往江西吉州谒太守宗人迈,还蜀应秋试,卒于商于旅舍。仅存诗一首。《云溪友议》载倪诗有佳句“的发不能容相国,也同闲客满头生”。及题鹭鸶障子:“映水不深意,见人无惧心”。同时杜牧亦有句:“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泛指贵人,不如倪之极言相国为尤佳。查看更多滕倪的诗文
  • 郑辕 郑辕 郑辕,大历九年进士。诗一首。查看更多郑辕的诗文
  • 袁瓘 袁瓘 袁瓘,襄阳人,后移居宋州。喜爱剑术,与孟浩然,储日羲友善,玄宗时,任左拾遗,孟浩然到洛阳曾寻访袁瓘,而袁瓘已贬官岭南,孟写诗《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后来孟浩然又到岭南寻访,而袁瓘又遇赦而归授太祝之职,孟浩然写诗《南还舟中寄袁太祝》。开元十一年,孟浩然在长安与袁瓘重逢,不久,袁瓘调任赣县尉,孟浩然写诗《送袁太祝尉豫章》。《全唐诗》存其诗二首。查看更多袁瓘的诗文
  • 韩偓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查看更多韩偓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