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青楼曲二首
  •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参考资料: 1、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 译文
    将军乘坐佩饰金鞍的白马随皇帝出征,十万军士在长杨宫宿下。
    楼上窗边的少妇弹奏着筝曲,远望着队伍的尘土进入建章宫。

    大军从驰道回来,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盛装打扮的女子登上高楼。
    迎接夫君带着千余兵马,征战胜利归来,拜官赐爵。

    注释
    鞍(ān):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
    武皇:汉武帝刘彻,指代英武过人的君主,即唐玄宗。
    旌旗(jīng qí):旗帜,这里借指军士。
    长杨:长杨宫的省称,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
    鸣筝:弹奏筝曲。
    飞尘:飞扬的尘土。
    建章:建章宫的省称。汉武帝所建造,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
    驰道: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
    御沟:流经皇宫的河道。
    红妆漫绾(wǎn):形容女子盛装打扮的样子。绾,盘绕起来打结。
    金章紫绶:紫色印绶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骑(jì):一人一马称为一骑。
    拜侯:授予爵位。拜,授官。侯,侯爵。

    参考资料: 1、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   《青楼曲二首》的第一首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行进,越走越远,到后来就只见地上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仿佛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热烈、雄伟,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

      诗人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连接在一个画面上的方法,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将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从她的眼中反映出来。表面上她似乎无动于衷,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羡,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着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还没有收回她的视线。

      这少妇与马上将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关注他的行动,这可从《青楼曲二首》的第二首诗中找到答案。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就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他们经过驰道回来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把这两首诗合起来看,前一首描绘的是一支皇家大军凯旋的场景。因为这次胜利的不平常,连皇帝都亲自出迎了,作为将领的妻子,她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诗人未用一句话直接抒写她内心的激动,而是写她从楼头“遥见”的热烈场景,读者却可想象到她看到这热烈场景时的内心感受。这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对诗创作所概括的两句话:“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图景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使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一支千军万马的军队,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能够整齐地在市街上前进,连楼头弹筝少妇都丝毫不受惊动。诗里还再现了唐代都城长安的一片和平景象,不言而喻,这支强大的军队,维护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从楼头少妇的眼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6-127
唐代的其他诗人
  • 张仁宝 张仁宝 校书郎张仁宝非常有才学,年纪很轻就死了,死后,他家将他的灵柩从成都运回家乡阆中下葬。没下葬前,暂时停放在东津寺里。清明这天,家里人忽然听到急促的敲门声,开门看外面却没有人,发现门上有一片芭蕉叶,上面题着一首诗:“寒食家家尽禁烟,野棠风坠小花钿。为今空有孤魂梦,半在嘉陵半锦川。”全家十分惊异。端午节这天,又听见敲门声,张仁宝的父亲从门缝向外看,果然是儿子仁宝,但身材有三丈高,双脚不沾地。当时张仁宝正在大门上题诗,刚题了一句“五月午日天中节”,他父亲就来开门了。父亲开门看时,张仁宝就突然消失了。后来家人很快地查看更多张仁宝的诗文
  • 项斯 项斯 项斯(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人。因受国子祭酒杨敬之的赏识而声名鹊起,诗达长安,于会昌四年擢进士第,官终丹徒尉,卒于任所。项斯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项斯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查看更多项斯的诗文
  • 潘孟阳 潘孟阳 潘孟阳(?—815),礼部侍郎潘炎之子也。孟阳以父荫进,登博学宏辞科。累迁殿中侍御史,降为司议郎。公卿多父友及外祖宾从,故得荐用,累至兵部郎中。宪宗新即位,乃命孟阳巡江淮省财赋,仍加盐铁转运副使,且察东南镇之政理。时孟阳以气豪权重,领行从三四百人,所历镇府,但务游赏,与妇女为夜饮。至盐铁转运院,广纳财贿,补吏职而已。及归,大失人望,罢为大理卿。气尚豪俊,不拘小节。居第颇极华峻。查看更多潘孟阳的诗文
  • 郑畋 郑畋 郑畋(823-882),字台文,河南荥阳人,会昌二年(842)进士及第。刘瞻镇北门,辟为从事。瞻作相,荐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乾符中,以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寻出为凤翔节度使,拒巢贼有功,授检校尚书左仆射。诗一卷,。《全唐诗》录存十六首。性宽厚,能诗文。查看更多郑畋的诗文
  • 卢群 卢群 卢群(742—800),字载初,范阳人,唐代诗人。主要作品是《淮西席上醉歌》《投卢尚书》《失题》等。查看更多卢群的诗文
  • 陆翱 陆翱 陆翱,唐诗人。字楚臣,吴县(今苏州)人。陆涓之孙,宰相陆希声父,翱少贫素,进士及第后,往游幕府,然终未受辟,无所成而卒。其所作赋鹦鹉、早莺、柳絮、燕子等诗,当时即播于人口。南唐刘崇远谓其诗虽“不甚高,而才调宛丽”,“题品物类亦绮美”(《金华子》)。《全唐诗》录存其诗二首。查看更多陆翱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