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彭蠡湖中望庐山
  •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参考资料: 1、谈会金编注.庐山东、西林寺历代诗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130-131 2、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2-64
  • 译文
    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
    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
    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
    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
    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
    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
    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
    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注释
    彭蠡湖:即今鄱阳湖。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亦名匡山,义名匡早。
    太虚:古人称天为太虚。“太虚”二句:古谚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月晕:月亮周围所起的一圈光气。
    知天风:古人有“月晕而风”的说法,所以舟子凭月晕而知道即将起风。
    挂席:悬挂起船帆,谓开船。
    明发:天亮,拂晓。
    匡阜:庐山别名。庐山古名南障山,又名匡山,总名匡庐。
    九江:即指浔阳江。
    黤(yǎn)黕(dǎn):深黑不明。形容颜色的两字,都带“黑”旁。
    容霁:一作“凝黛”。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妇女用来画眉。
    峥嵘:形容山高的两字,都带“山”旁。
    当:耸立。
    曙空:明朗的天空。
    香炉:香炉峰。庐山的北峰状如香炉,故名。
    尚子:即尚长,东汉时的隐士。《高士传》记载:“尚长字子平,隐居不仕。建武中,男女婚嫁既毕,断决家事不相关,当如他死。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
    远公:即慧远,晋代著名僧人,隐居于庐山。
    限:束缚。于役:有事远行。《诗经》:“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微躬:身体,自谦之辞。
    星霜:星宿,一年循环周转一次。霜,每年因时而降。所以古人常用“星霜”代表一年。
    岩栖者:指那些隐士高僧。
    毕趣:“毕”应作“尽”讲,“趣”指隐逸之趣。

    参考资料: 1、谈会金编注.庐山东、西林寺历代诗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130-131 2、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2-64
  •   孟浩然写山水诗往往善于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的广阔图景。第一二两句就写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辽阔无边的太空,悬挂着一轮晕月,景色微带朦胧,预示着“天风”将要来临。“月晕而风”,这一点,“舟子”是特别敏感的。这就为第三句“挂席候明发”开辟了道路。第四句开始进入题意。虽然没有点明彭蠡湖,但“渺漫”这个双声词,已显示出烟波茫茫的湖面。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进一步扣题。“匡阜”是庐山的别称。作者“见匡阜”是在“中流”,表明船在行进中,“势压九江雄”的“压”字,写出了庐山的巍峨高峻。“压”字之前,配以“势”字,颇有雄镇长江之滨,有意“压”住滔滔江流的雄伟气势。这不仅把静卧的庐山写活了,而且显得那样虎虎有生气。以下四句,紧扣题目的“望”字。浩渺大水,一叶扁舟,远望高山,却是一片“黛色”。这一“黛”字用得好。“黛”为青黑色,这既点出苍翠浓郁的山色,又暗示出凌晨的昏暗天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渐渐显露出鱼肚白。高耸的庐山,在“曙空”中,显得分外妩媚。天色渐晓,红日东升,庐山又是一番景象。崔巍的香炉峰,抹上一层日光,读者是不难想象其美丽的。而“瀑水喷成虹”的景象更使人赞叹不已。以虹为喻,不仅表现庐山瀑布之高,而且显示其色。飞流直下,旭日映照,烟水氤氲,色如雨后之虹,高悬天空,显得绚丽多彩。

      这样秀丽的景色,本该使人流连忘返,然而,却勾起了作者的满腹心事。“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表明了作者早有超脱隐逸的思想。东晋高僧慧远,他本来是要到罗浮山去建寺弘道的,然而“及届浔阳,见庐峰清净,足以息心”,便毅然栖息东林。“追”“怀”二字,包含了作者对这两位摆脱世俗的隐士高僧是多么敬仰和爱戴;“我来限于役”以下四句,显露出作者之所以不能“息微躬”是因为“于役”,是因为他还要继续到长江下游江浙等省的广大地区去漫游,如今整个行程还不到一半,而一年的时间却将要完了。“淮海”、“星霜”这个对偶句,用时间与地域相对,极为工稳而自然,这就更突出了时间与空间的矛盾,从而显示出作者急迫漫游的心情。这对“久欲追尚子”两句说来是一个转折,表现了隐逸与漫游的心理矛盾。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对以上四句又是一个转折。末两句暗寓出诗人不留在庐山,但将来还是要与“岩栖者”共同归隐的,表现出诗人对庐山的神往之情。

      这虽是一首古诗,但对偶句相当多,工稳、自然而且声调优美。譬如“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中的“黯黮”与“峥嵘”,都是叠韵词。不仅意义、词性、声调相对,连字形也相对了。《全唐诗》称孟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于此可见一斑。此诗结构极为紧密。由“月晕”而推测到“天风”,由“舟子”而写到“挂席”,坐船当是在水上,到“中流”遂见庐山。这种联系都是极为自然的。庐山给人第一个印象是气势雄伟;由黎明到日出,才看到它的妩媚多姿、绚丽多彩。见庐山想到“尚子”和“远公”,然后写到自己思想上的矛盾。顺理成章,句句相连,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毫无跳跃的感觉。作者巧妙地把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思想的矛盾,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正是它结构之所以紧密的秘密所在。

    参考资料: 1、李景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75-76
  •   孟浩然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出游湘赣,这首诗当作于诗人为张九龄幕府从事时因公出差经彭蠡湖(即今江西鄱阳湖)往扬州途中。

    参考资料: 1、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2-64 2、李景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75-76
唐代的其他诗人
  • 韦镒 韦镒 京兆万年(今陜西西安)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孙,梁州都督韦令仪之子。玄宗开元间登进士第,又以宏词登科,试判入高等。曾任京畿县尉。天宝初,曾充使监选黔中。历任礼部、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及礼部、吏部、户部侍郎。约卒于天宝末年,年49。查看更多韦镒的诗文
  • 元础 元础 元础,生卒年不详。会昌、大中间诗僧。段成式曾向友人诵其佳句。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五七。《全唐诗》存断句4。查看更多元础的诗文
  • 綦毋潜 綦毋潜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左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查看更多綦毋潜的诗文
  • 太白山神 太白山神 太白山信仰遍及关中全境及甘肃东部,然山神并非太白金星,而曰:三太白。大太白爷、二太白爷系面貌和善文官形象,三太白爷脾气差,则为黑面怒相武将。民间传说为伯夷叔齐周贲(或西汉周勃);于右任认为是尧舜禹;亦说周太王三子(泰伯仲雍季历);甘肃则认为郭马李大王。查看更多太白山神的诗文
  • 郑繇 郑繇 郑繇,郑州荥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嗣圣元年登进士第。开元初累转右拾遗,迁监察御史。六至八年,为岐王长史。十七年,自陈州刺史转湖州刺史。十八年前后,迁博州刺史。其间曾任金部郎中。工五言诗,所作诗,当时以为绝唱。《全唐诗》卷一一○录其诗二首。《全唐文》卷三二八录其赋一篇。生平事迹散见《旧唐书》卷九五《惠文太子传》、《唐诗纪事》卷一五、《唐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五、《嘉泰吴兴志》卷一四。查看更多郑繇的诗文
  • 裴铏 裴铏 裴铏xíng,唐(约公元八六O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初前后在世。咸通中,(公元八六七年左右)为静海军节度使高骈掌书记,加侍御史内供奉。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八七八年)以御史大夫为成都节度副使,作题《文翁石室诗》。裴铏著有《传奇》三卷,《新唐书·艺文志》多记神仙恢谲之事。其中《聂隐娘》一篇,亦见袁郊《甘泽谣》及段成式《剑侠传》。(此书系明人伪作)原书久佚,仅《太平广记》所录四则,得传于今。查看更多裴铏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