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过融上人兰若
  • 译文
    山上寺院屋内挂着僧衣,窗外没有人影,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各种鸟儿飞来飞去。
    沿着山路往回走,消磨了半个黄昏,却突然听到晚钟声悠悠传来,仿佛与这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了一片。

    注释
    翠微:青翠的山色,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

  •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唐代的其他诗人
  • 万齐融 万齐融 唐诗人。越州(治今)人。玄宗朝,历秘书省正字、泾县令、昆山令。后归越。《全唐诗》存其诗四首,《全唐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九0、《唐诗纪事》卷二二、《宝刻丛编》卷一三。(按《旧唐书·文苑传》云:神龙中,贺知章与贺朝万、齐融、张若虚、邢巨、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辞俊秀,名扬于上京,人间往往传其文。朝万止山阴尉,齐融昆山令。盖以万字属上文,作贺朝万。及考唐人所选《国秀》、《搜玉》二集,俱作万齐融、贺朝。今仍之)。查看更多万齐融的诗文
  • 费冠卿 费冠卿 费冠卿(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唐代著名的隐士,字子军,别号征君,青阳县人。唐元和二年(807)及第进士,居长安待授官职。悉母病危,不及告假,即星夜驰归。至家,母已安葬,悲恸欲绝,遂于母墓旁结庐守孝三年。嗣后,隐居九华山刘冲,长庆二年(822),唐穆宗征召费冠卿入京任右拾遗,婉辞不就,终生绝迹仕途,逝后葬于鸡母山拾宝岩。查看更多费冠卿的诗文
  • 詹敦仁 詹敦仁 詹敦仁,字君泽,生于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安溪首任县令,追封靖惠侯。先世河南光州固始人。祖父詹缵随王审知入闽,任前锋兵马使,后退居仙游县植德山下。父詹世隆,兵曹录事参军。《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共存其诗十九首,《全唐文》、《唐文拾遗》共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迹见《十国春秋》卷九七。查看更多詹敦仁的诗文
  • 王无竞 王无竞 王无竞(652—705),字仲烈,排行第二,初唐诗人。其祖先为琅邪人,因官迁徙居于东莱(今山东莱州),宋太尉弘之十一代孙。父亲王侃,曾为棣州司马。唐高宗仪风二年(677年),应下笔成章举及第,自此解褐,授赵州栾城县尉,历官秘书省正字,转右武卫仓曹、洛阳县尉,迁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武后长安四年(704年)因弹劾宰相宗楚客、杨再思殿前失仪,宗楚客等大怒,转为太子舍人,旋即贬苏州司马。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张易之等败,又坐与其交往,再贬岭外,在广州,被仇家矫制搒杀之,年五十四。查看更多王无竞的诗文
  • 李嘉祐 李嘉祐 李嘉祐,字从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天宝七年(748)进士,授秘书正字。查看更多李嘉祐的诗文
  • 周利用 周利用 周利用,中宗时,与御史大夫郑惟忠同送金城公主和蕃。诗一首。查看更多周利用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