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江夏行
  • 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
    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
    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
    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
    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
    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
    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凄。
    对镜便垂泪,逢人只欲啼。
    不如轻薄儿,旦暮长相随。
    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
    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10-312
  • 译文
    回忆起以前未嫁之时,尚是一个娇小之女,虽有思春之情,芳心亦可自持。
    想早日嫁个乘龙快婿,免得常在空闺相思。
    谁知今日却嫁给了个商人,却令人好不愁苦。
    自从结婚为夫妻以来,他何曾一日在家呆过?
    去年他下扬州时我在黄鹤楼前为他送行。
    眼看帆已去远,我的心也随江流逐他而去。
    只说去一年就回来,可是,过了三年他还没有回来。
    使得我想得愁肠欲断,怨恨夫君之情如悠悠的江水。
    与他一起出发的东邻西舍,人家北去南来不到一个月都回来了。
    也不知道夫婿的影踪如今在何方?给他写封书信也没处投递。
    于是前来南浦,想打听一下是否有西江来的商船。
    正好见一个卖酒的少妇,年方二八,红妆靓然,与夫一同当垆卖酒。
    同样是为人之妻,唯有我影只人单,独然一身,好不凄然。
    我如今对镜垂泪,逢人欲泣,好不后悔。
    还不如当初就嫁给一个轻薄少年,也能与他早晚相随。
    我悔作商人之妇,大好青春却长期过着别离的生活。
    如今正好是同欢乐的大好时光,夫君一去,我的青春容华谁得知?

    注释
    ⑴江夏行:李白自创乐府新辞。《乐府诗集》卷九十列于《新乐府辞》。江夏,郡名,唐属江南西道,开元间为鄂州,州治江夏县,即今湖北武昌。
    ⑵春心:思春之心。自持:能够自我控制。
    ⑶扬州:唐属淮南道,为大都督府,商业繁荣,万商云集,为东方大都会。即今江苏扬州。
    ⑷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故址在武汉长江南岸的蛇山黄鹤矶上。
    ⑸行李:行人随行之衣物,此代指行人。
    ⑹音书:即书信。
    ⑺南浦:地名。在江夏县南三里。《楚辞·离骚》:“送美人兮南浦。”
    ⑻西江:江夏以西的长江。
    ⑼当垆女:卖酒女。
    ⑽一种:一样,同样。
    ⑾轻薄儿:轻薄少年。即游手好闲的浮浪子弟。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10-312
  •   《江夏行》与《长干行》写的是同类题材,同样采用女子口吻的代言体形式,两个女主人公的遭遇则有同异。江夏女子的丈夫也在外经商,她的凄苦较多,而幸福的回忆却较少。

      江夏女子与丈夫的结合,感情基础较之长干女夫妇似乎薄弱得多。这位江夏女子自幼多愁善感,向往爱情几乎是她惟一的精神生活。她的幻想是“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不免把爱情问题看得太简单,她还不知道“负心汉”的含义,就委身商贾。殊不如商贾的生活方式特点之一是流动性大,根本不可能“白头不相离”的。

      她所委身的这男子,似乎较其他商贾更为重利轻别:“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他的去处是扬州,乃是大都会,温柔富贵之乡。同去的人都还知道有个家,唯独他不回来。于是江夏女子痛苦得发疯,心理上发生了变态。她妒嫉一切少妇:“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凄。”她痛悔昨日的轻信:“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

      由此看来 ,李白笔下的妇女题材绝非千篇一律,妇女问题在大诗人笔下得到了多角度的反映。《江夏行》与《长干行》彼此是不能替代的。此诗较前诗比兴为少,赋法为主,又运用了五、七言相间的形式,音节上更见灵活多致。不过,大约是即兴创作,较少文字推敲,此诗比《长干行》出语稍易,腔调稍滑,不免在艺术上略逊一筹。

    参考资料: 1、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55-156
  •   此诗作于唐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时。据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所附“李白年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作《江夏行》。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10-312
唐代的其他诗人
  • 常衮 常衮 常衮(729年-783年),字夷甫,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大历十二年(777年)拜相,杨绾病故后,独揽朝政。以文辞出众而又登科第为用人标准,堵塞买官之路。对朝中众官俸禄亦视其好恶而酌定。封河内郡公。德宗即位后,被贬为河南少尹,又贬为潮州刺史。不久为福建观察使。常衮注重教育,增设乡校,亲自讲授,闽地文风为之一振。建中四年(783年)死于任上。享年五十五岁,追赠为尚书左仆射。查看更多常衮的诗文
  • 李虞仲 李虞仲 [唐](公元772年——836年)字见之(一作建之),赵州(旧唐书作赵郡)人,李端之子。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文宗开成元年,年六十五岁。工诗,第进士及宏辞。累迁太常博士。宝历初,(公元825年)以兵部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出为华州刺史。历吏部侍郎。为人简俭寡欲,时望归重。虞仲著有制集四卷,《新唐书艺文志》及诗,传于世。查看更多李虞仲的诗文
  • 布燮 布燮 布燮,长和国使人。南诏郑氏篡蒙氏,改国号曰大长和。布燮,官名,其宰相也。大理国权臣高智升在帮助段思廉灭掉杨氏反叛后,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也自称“布燮”。查看更多布燮的诗文
  •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查看更多李商隐的诗文
  • 赵彦昭 赵彦昭 [唐](公元?年至七一四年后不久)字奂然,甘州张掖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后不久。少豪迈,风骨秀爽。及进士第,调南部尉。历左台监察御史。中宗时,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睿宗立,出为宋州刺史。后入为吏部侍郎,迁刑部尚书,封耿国公。寻贬江州别驾,卒。彦昭所作诗,《全唐诗录》存一卷,传于世。查看更多赵彦昭的诗文
  • 张碧 张碧 张碧,字太碧,唐末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屡举进士不第,寄情诗酒,慕李太白之高致,其诗风受李白、李贺、贯休影响较深。擅长古风,多抨击黑暗现实,同情人民疾苦,有《张碧歌诗集》一卷。其子张瀛,亦擅诗,事五代南汉,官至曹郎。旧说张碧为唐德宗贞元中人,孟郊推重其诗,当误。参陈尚君《张碧生活时代考》(载《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另参《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第223页。查看更多张碧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