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口为人罗,白龙乃鱼服。
    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
    鲸鲵未翦灭,豺狼屡翻履。
    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
    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
    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
    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
    遥欣克复美,光武安可同。
    天子巡剑阁,储皇守扶风。
    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
    胡兵出月窟,雷破关之东。
    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
    回舆入咸京,席卷六合通。
    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
    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再中。
    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
    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
    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
    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
    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1 2、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4-436
  • 译文
    黄口小雀易为人们的罗中之物,白龙化鱼被渔者射中般目。
    获取罪罚难道可以怨天?正是愚笨使我陷进纲目。
    鲸鲵般凶残不义的叛军尚未翦灭,野狼般罪恶难赎的反逆忽降又屡屡翻覆。
    山河倾颓悲如楚囚相对,心怀忠情何由在地庭痛哭,求得救兵以解国难?
    幸遭逢玄宗、肃宗两位明主,我也分别两次遭到迁谪贬逐。
    离开家国一路愁苦上夜郎,投身流放于荒谷僻壤。
    幸而半道遇赦,逢凶化吉消解力艰难险顿,鸟儿出笼飞向广阔开朗的天空。
    遥望远方欣喜收复失地的胜利,光武帝刘秀中兴汉朝的功绩哪里可相比?
    天子入蜀西巡剑阁,太子驻守扶风一带。
    所居之地均为关健险要之地,扬拍开襟之间遍揽天下英雄。
    回纥兵出自西方月窟,如雷震撼破敌于雄关之东。
    朝廷大军左扫右荡,不久便收复力洛阳宫城。
    回转车舆杀入西京长安,要席卷天下打通六合。
    叱咤风云开创帝业,双手成就天地之功。
    皇帝大驾返还长安,二位圣上如同红日忽然再上中天。
    玄宗让出皇帝宝位,斩蛇剑传国玺永传无穷。
    惭愧啊我不曾为平叛贡献秋毫之力,还会想起我这矍铄之老翁?
    射猎者羡慕的是什么呢?仰头看那高飞云中的长鸿远游无祸。
    不再学剑反去学仙求道烧炼丹砂,守着丹炉有两位玉童作伴。
    遥遥寄言息夫子啊,晚岁志在登陆方丈、蓬莱这两座海上仙山。

    注释
    夜郎:汉时西故地区古国名。在今贵州省西北部及云故、四川二省部分地区。息秀才:名字不详。
    “黄口”句:《孔子家语》载: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小雀嘴黄,故称小雀为黄口。
    “白龙”句:《说苑》载: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
    鲸(jīng)鲵(ní):喻凶残不义之人。翦(jiǎn)灭:消灭。
    豺狼:一作“豺虎”。屡翻履:指史思明已降又叛。
    “悲作”句:年借为国事而悲伤。《世说新语·言语》:“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山河之异乎?’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揪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何日”句:《左传·定公五年》载:吴兵入楚,申包胥如地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人门七日。“年指诗人为国事心怀忠愤,志在救亡,有如申包胥。何日:一作“何由”。
    二明主:指唐玄宗和唐肃宗。
    两迁逐:李白在玄宗时为供奉翰林,被谗遭逐;肃宗时又被流放夜郎。
    去国:离开朝廷或故乡。
    屯蒙:艰难蒙晦。《易·屯卦·象》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易·蒙卦·象》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重新建立汉朝。
    “天子”句:指安、史乱起,玄宗西迁入蜀。剑阁:栈道名,在今四川剑阁东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
    储皇:太子。指肃宗。扶风:属陕西凤翔。
    “扬袂”句:指肃宗所处地方十分险要。袂(mèi):袖子。北辰:天子之位。
    胡兵:指请来助战的回纥之兵。月窟:指西方。古以月的归宿处在西方,故称。
    咸京:原指地代京城咸阳。年用以借指长安。
    六合:天地上下四方。
    两日:指玄宗、肃宗。
    “一朝”句:指玄宗让位给肃宗。
    剑玺(xǐ):汉时,皇太子即位,中黄门以斩蛇宝剑授玺皇帝大印。
    矍(jué)铄(shuò)翁:《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年六十请求出征,井当场披甲上马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矍铄,老而强健貌。年李白以马援自比。
    弋者:射鸟的人。慕:亦作“篡”。篡,取。
    冥鸿:高飞的鸿雁。
    学丹砂:即指求道学仙。
    方蓬:方丈、蓬莱,海上二仙山。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1 2、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4-436
  •   这首诗当是李白流放夜郎又被赦免东还时所作,时间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或次年,当时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得释。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4-436 2、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50-353
  •   第一段(篇首十二句)陈述被放的遭遇,抒发救国的忠愤。李白讨逆爱国,无辜被刑,实为冤屈。只因时机乖违,怨谁难辨。此诗开头四句即言其得罪并不怨天,他以黄口小雀易为罗者所得、白龙化鱼偶为渔者所刺的典故为喻,说明自身被祸当归咎自身,这里以一“愚”字自责不明智、不识时务。其实当时永王东巡至李白获释这一过程事态之翻覆,非人所能预料。但他对安史作乱是非常痛恨的,直以“鲸鲵”“豺狼”呼之,谴责其多行不义,一“屡”字谓其作恶多端。正是因为安史之乱,使他又在肃宋朝坐累远流,“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二句,可见其遭逐仓皇之状。但李白虽一再遭逐并不沉溺于个人的不幸之中,“悲作楚地囚,何由秦庭哭!”襟怀非常广阔。他痛哭的是,身为楚地的囚徒,多么可悲,不能像申包胥为救楚国而赴秦庭大哭七天七夜。他自比申包胥,愿效一片救国之忠心。

      第二段(篇中从“半道雪屯蒙”到“剑玺传无穷”)叙述光复两京的经过,抒发诗人的欣喜之情。前四句承上段写他在艰难的流放途中欣闻收复两京。他举出汉代的光武中兴,意谓光武尚须东迁,如今李唐王朝大势颇好,不须迁都,理当光复长安,非光武可比,字里行间已含喜悦之感,一“欣”字为此段的基调。这二十句一气贯下,历数光复长安的事迹,先言明皇幸蜀之时,有太子(储皇)驻兵扶风,支撑局面,继承帝位,延揽群雄。郭子仪率官军与回纥军共讨叛贼,前后夹攻,几经鏖战,平息国难,收洛阳,入咸京,席卷天下,成就大功。谓“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是对肃宗的溢美之辞。后言肃宗迎明皇还长安,明皇亲授传国玺与肃宗,以“两日忽再中”盛称与皇儿于乱后团聚之喜庆。“大驾”四句皆祝愿之辞。这一段,李白当时据传闻写成,考之《旧唐书》中《郭子仪传》与《肃宗纪》,事与史正相吻合。诗中不仅切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而于对平息安史之乱的赞颂与对唐王朝复兴的祝愿之中,又表现出李白关心国事的热情。这里,李白并未为区区一己得救而自喜,却为社稷“中兴”而欢欣。

      第三段(篇末八句)感叹为时所弃,并以归隐的幻想表示对现实的不满。这一段扣住诗题的第三层意思:“书怀示息秀才”。李白肯与息秀才言承恩放还的身世和光复两京之大事,剖心相告,无疑其人亦为李白的志同道合者。他所表白的心迹是极为复杂的。前二句“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显然由前段对社稷“中兴”的热烈赞美陡然跌落为自伤身世的浩叹。李白已年近六旬,当此国家复兴之际,自愧不能效秋毫之力,一“愧”字便含积极用世之念。他并以矍铄翁自比。《后汉书》载:“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卷五四《马援传》)李白欲效马援,颇怀老骥伏枥之志,是何等勇气。一年之后,李白有作《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亦见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谁念”二字,意谓不为时所重,无由鼓力,是怨愤之言。这二句分量很重,既有济世的热望,又有失意的苦闷。“积蓄万古愤,向谁得开豁?”(《赠别从甥高五》)亦同此意。欲进不能,无可奈何,由对执政者的失望与不满,进而产生弃剑学道、避祸远游的幻想,言如鸿高飞冥冥薄天,令弋者无以取之。“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二句,照应篇首“以愚陷网目”之意,记取隐身网罗之教训,遁迹方篷,高飞远祸。这里不是表示退隐的决心,而是以退隐的呜咽写其慷慨进取之志,力透纸背,感人至深。关于李白的隐退,历来被人误解,《旧唐书》说他“飘然有超世之心”,这种超世说一直成为论者的话题,他的游仙好道之作向为人所重视,他的仙风道骨向为人所赞赏。但这位“诗仙”的毕生经历与全部作品却表明他积极面世的人生态度,始终一贯。他曾明白地表示:“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这两句诗正可以作为“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二句的注脚。

      这是一首以史笔写成的政治抒情诗。诗的主旨在于表明诗人怀有坚贞的报国之志,年虽老而志未衰,并为大志未酬深感不满。他能够做到:刚遇赦得释,便议论国家政治,可见李白面向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是十分积极的。李白在晚年,由于安史之乱把他推入现实矛盾的旋涡,他投笔从戎,对平息边将的叛乱,恢复社会的安定、消除苍生的灾难,寄予极大的关注,使他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同于安史乱前那些从个人出发的抒怀之作,而更多是从社会出发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矛盾,因而他晚年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丰富的社会内容。而艺术风格也不似青壮年时期诗歌那样“壮浪纵恣”(元稹语),而表现为沉着顿宕。这首咏怀之作,恰好体现了其后期诗歌的特点与风格,无疑是其一篇代表之作。

      李白晚年这类诗歌可以与杜甫同期作品媲美。惜乎长期以来论者与史家未予应有的重视,人们主观地以为:杜甫的主要活动时期为安史之乱后,而李白的主要活动时期为安史之乱前。因而李白与杜甫虽同经历过安史之乱,于杜甫为其中年,故以为重要:于李白为其晚年,则不予重视。这种重中年轻晚年的意识,掩没了李白晚年不朽诗篇的光辉。李白晚年的坎坷身世与光辉诗篇当与杜甫等同视之。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4-436 2、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50-353
唐代的其他诗人
  • 李嘉祐 李嘉祐 李嘉祐,字从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天宝七年(748)进士,授秘书正字。查看更多李嘉祐的诗文
  • 金真德 金真德 唐朝贞观21年,金真德被封为柱国、乐浪郡王、新罗王。(武德7年,唐高祖册封金其平为柱国、乐浪郡王、新罗王;贞观9年,唐太宗封金善德为柱国、乐浪郡王、新罗王,)她送其弟妹到长安留学,唐太宗赐《晋书》给他们。永徽元年,金真德作五言诗,并织于锦上送于唐高宗。永徽三年金真德死亡,唐朝设灵堂致哀。事迹据《旧唐书·新罗传》。《全唐诗》存诗1首。查看更多金真德的诗文
  • 欧阳詹 欧阳詹 欧阳詹,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欧阳詹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一生没有离开国子监四门助教这个官职。后世唐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唐进士韦中令门下欧阳澥、后唐状元掌院学士黄仁颖、南唐乡贡进士欧阳偃、宋观文殿大学士欧阳珣、元处士天麟黄权、明儒林学士黄永、明进士龙游知县黄应、潘湖八世孙明进士户刑尚书黄光升、潘湖九世孙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潘湖十二世孙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清洪濑金墩黄士藻、潘湖十五世孙清湖口台湾知府黄立本承行周之风接踵而至。还被称为“八闽文化先驱者。查看更多欧阳詹的诗文
  • 沈和 沈和 沈和,字和甫。生年不详。《录鬼簿》列其入方今已死名公才人相知者”,小传中又称“近年方卒”,据王钢《录鬼簿三种校订·前言》,《录鬼簿》第一次修订传世当在至正二年(一三四二年)至五年(一三四五),则其卒年当在元统、至元到至正之间(一三三四—一三四一)。杭州人。其生父早逝,母再嫁黄姓。元代后期知名曲家黄天泽即其同母异父弟。后寓居江州(今江西九州)。门岿《元曲百家纵论·以南北调合腔的蛮于汉卿》认为其离开杭州去江西,可能有家庭的缘故。查看更多沈和的诗文
  • 贾彦璋 贾彦璋 陜州(今河南陜县)人。德宗贞元以前在世。历任监察御史、侍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官至库部郎中。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七、《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三。《全唐诗》存诗4首。查看更多贾彦璋的诗文
  • 詹敦仁 詹敦仁 詹敦仁,字君泽,生于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安溪首任县令,追封靖惠侯。先世河南光州固始人。祖父詹缵随王审知入闽,任前锋兵马使,后退居仙游县植德山下。父詹世隆,兵曹录事参军。《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共存其诗十九首,《全唐文》、《唐文拾遗》共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迹见《十国春秋》卷九七。查看更多詹敦仁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