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寄崔侍御
  •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脁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参考资料: 1、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524-525页 2、姜光斗.新编唐人律诗三百首.南京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92-94页 3、林东海.黄河之水天上来.郑州市: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229-230页
  • 译文
    身在宛溪的秋日寒霜之夜听着猿啼内心不尽的忧愁,最开家乡时间太长我如同一只失去缆船的小舟四处飘泊。
    最为可怜的是我如孤雁独自南飞大海,于是羡慕双溪还知道向北而流。
    崔侍御您屡次解宾陈蕃之榻来招待我,我排匆匆过客却难以登临谢脁楼。
    此处您我别最就如同落叶飘飞,明朝在秋日的敬亭山宾飞散而去。

    注释
    崔侍御:即崔成甫,长安人,开元中进士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转冯翊县尉、陕县尉,后摄监察御史,天宝五年(746),为李林甫所排挤,贬黜湘阴,乾元元年卒(见郁贤皓《李白丛考》)。
    宛溪:在安徽宣城。
    去国:指最开长安。不系舟:比喻漂泊不定。《庄子·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一雁飞南海:喻崔成甫之返湘阴。
    双溪:在宣城东土山宾。嘉靖《宁国府志》:”城东八里曰土山……由土山北流者为双溪。“此句有思念朝廷之意。
    高人:指崔成甫。陈蕃:指宇文太守。陈蕃榻:《后汉书·徐穉传》:“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穉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穉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排句是说宇文太守屡次宴请崔成甫。据郁贤皓《李白丛考》说:“排位宇文太守经常清崔成甫陪同登高赋涛,当是崔成甫遭遇的同情者。”
    谢脁楼:在宜城县陵阳山上,为南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敬亭:指敬亭山,在宣城县北,又名昭亭山。李白有五绝《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资料: 1、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524-525页 2、姜光斗.新编唐人律诗三百首.南京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92-94页 3、林东海.黄河之水天上来.郑州市: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229-230页
  •   这首诗前二句点明地点、时间、事件和心境,以形象的画面,渲染出凄凉的氛围。秋夜是凄寒的,而降霜的秋夜尤为凄寒;离别是令人伤感的,而在离别之前的夜晚,目睹满地白霜,耳聆哀猿啼叫,则尤为伤感。诗人将离开故地称为“去国’’,见出诗人对宣城依恋之深;把将要开始的漫游比作“不系舟’’,显见诗人在此地只是短暂的停留;停留短而依恋深,烘托内心的矛盾、痛苦。

      三、四两句紧承上文,进一步展示诗人的心境,因是孤雁“南”飞,故有“独怜”之叹;又由南飞之雁的孤独,转生“却羡"双溪“北”流之感。这里,诗人通过一“南”一“北”,一“怜”一“羡”,曲折地表达了不愿南行,却只得南行;渴望北归,又无法北归的复杂情感。

      五、六两句宕开一笔,借陈蕃故事突出友人崔成甫的一片盛情,同时,以“过客”回应篇首“不系舟”,表明诗人确是行色匆匆,竟连最爱登临的谢脁楼也难以光顾了。最后两句正面揭示题旨,用落叶为喻,点出明天一早就要和友人在秋天里的敬亭山分别了,其中寓有无限飘零之感,增添了全诗的悲凉色彩。

      这首诗格调略显低沉,和诗人的特定遭遇和心情有关。从表现手法上看,全诗情思哀婉,而又含有清新、劲直之气,极耐人咀嚼品味。中间两联对仗严整,而又富有自然流走之势。结语处以形象化的比喻,境界清空、淡远,有不尽之思。

    参考资料: 1、霍松林 尚永亮.李白诗歌鉴赏.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189-190页
唐代的其他诗人
  • 拾得 拾得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诗人张继据此留下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查看更多拾得的诗文
  • 王正己 王正己 王正己(一一一九~一一九六),字正之,号酌古居士,鄞(今浙江宁波)人。历丰城县主簿,婺州司法参军。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知江阴军、饶州,以事罢。起知湖州。淳熙九年(一一八二),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兼提举盐事(《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八之一四)。十四年,由淮南东路转运判官除直宝文阁(同上书职官六二之二六),秘阁修撰。出为两浙西路提点刑狱。以疾,主管武夷山冲祐观。宁宗庆元二年卒,年七十八。有《酌古堂集》,已佚。事见《玫媿集》卷九九《朝议大夫秘阁修撰致仕王公墓志铭》。查看更多王正己的诗文
  • 吴兢 吴兢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耿直敢于犯颜直谏,政治上颇有献替,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查看更多吴兢的诗文
  • 卢士衡 卢士衡 卢士衡(?~?),字号不详,疑为江南人。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丁亥科黄仁颖榜进士第三人(即探花)。卢士衡曾游天台、钟陵。在《全唐诗》中有卢士衡诗七首。其中有《寄天台道友》:“曾隔晓窗闻法鼓,几同寒榻听疏钟。别来知子长餐柏,吟处将谁对倚松。”另有《灵溪老松歌》、《游灵溪观》、《花落》、《钟陵铁柱》、《僧房听雨》、《题牡丹》。寄情花草山水之间。据记载有“集一卷,今不传”。另有卢士衡诗二首补遗。分别为《松》和《再游紫阳洞重题小松》。?著有《卢士衡集》一卷。查看更多卢士衡的诗文
  • 邓倚 邓倚 德宗贞元间进士。曾与焦郁、裴澄同时应进士试。《全唐诗》收其省试诗《春云》1首。事迹据《文苑英华》卷一八一收三人诗考知。《柳宗元集》卷一〇《邓君墓志》载邓某曾祖邓倚,南阳(今属河南)人,曾官建州浦城令,约于玄宗初年在世,应为另一人。查看更多邓倚的诗文
  • 陈润 陈润 陈润,唐朝人,大历间人,终坊州鄜城县令。查看更多陈润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