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送岑征君归鸣皋山
  • 岑公相门子,雅望归安石。奕世皆夔龙,中台竟三拆。
    至人达机兆,高揖九州伯。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
    贵道能全真,潜辉卧幽邻。探元入窅默,观化游无垠。
    光武有天下,严陵为故人。虽登洛阳殿,不屈巢由身。
    余亦谢明主,今称偃蹇臣。登高览万古,思与广成邻。
    蹈海宁受赏,还山非问津。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参考资料: 1、李白.李太白集:中华书局,1997
  • 译文
    岑公是相门之子,有着谢安一样的雅望。
    世代都有腾飞的巨龙,中台级别的就有三人。
    至人发达自有先兆,举手高揖九州伯,却不愿意为臣。
    无可奈何在天地直间,成为隐沦客。
    大道贵在深得全真,飞龙有时也潜辉幽卧。
    不妨趁此时探讨宇宙人生奥秘,观化神游在无垠的宇宙之中。
    光武帝拥有天下以后,严子陵作为他的老朋友,不愿意为臣。
    虽然登上光武帝在洛阳的宫殿,也不愿意放弃巢由样的隐士身份。
    我也曾经谢辞过明主,如今自称傲慢而穷困之臣。
    登高而思万古,真想与仙人广成子为邻。
    鲁仲连为朋友能蹈海而死,难道他会接受赏赐,我还山以后就不屑再去官场问津了。
    西风来了,我会像晋朝的宰相王导一样摇扇遮鼻,不愿意沾上官场的半点气息。

    注释
    征君:隐居不应朝廷征聘的人。
    相门子:征君盖与诗人岑参同族,故云。岑参《感旧赋序》:“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
    安石:东晋谢安,字安石。
    奕世:累世。
    夔龙:传说舜时的两位贤臣。
    中台:星名,三台(上台、中台、下台)之一。古谓三公上应三台。
    拆:通“坼”,分开,裂开。
    机兆:事机的先兆。
    揖:揖而不拜。
    九州伯:九州之长官。句指隐而不仕。
    潜辉:藏辉。
    邻:全诗校:“一作鳞。”
    元:同“玄”。窅默:幽深难测。
    无垠:无形状之貌。
    光武:用严光事。
    偃蹇:傲世之意。
    广成:即广成子。
    蹈海:用鲁仲连事。
    西来:全诗校”一作终期“。
    元规尘:晋庾亮字元规。此以“元规尘”喻权臣之盛气凌人。

    参考资料: 1、李白.李太白集:中华书局,1997
  •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参考资料: 1、张福庆.试论李白诗歌悲剧性的特殊审美涵义:北京外交学院中文系,2001-05
  •   李白被赶出长安,心情无限激愤和失望。但又看不见别的出路,因而也更加苦闷。在这首送岑征君归隐的诗里,这激愤、失望,苦闷的心情一齐迸发出来,化为对唐玄宗统治集团的控诉和同黑暗政治现实决裂的誓言。

      第一部分(1~4句)是写岑征君是相门之子,有着谢安一样的雅望。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以腾飞的巨龙比喻岑征君卓越的才能,充分体现了他创作方法上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第二部分(5~12句)是写送别岑征君当时的情景和想象岑征君归隐鸣皋山的原因。诗中写岑征君有卓越的才能,但竟不容于世,反衬了现实的黑暗。征君归隐鸣皋山虽是无可奈何之举,但隐居生活非常的幽深凄清、恬淡纯净,同权贵专权,尔虞我诈的黑暗现实对立的。无论是送别的情景,还是想象中的隐居生活又都表现了诗人极为苦闷的心情。

      第三部分(13~20句),诗中描述的君主是封建时代谦恭下士的帝王的典范;而贤士又都是性格傲岸、蔑视权贵的典型。李白在诗中徵引这些古人的典故,用意无非是两个,一是提出一种理想化的君臣关系,借以批评唐玄宗的“轻士”;二是表明自己平交帝王的态度,决不以牺牲人格来换取功名。李白的这种追求人格价值的理想,产生在盛唐政治开明的社会历史土壤中,受到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的培养和滋育,代表了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富有人格价值、值得布衣寒士骄傲的人生追求。

      到了第四部分(21~24句),诗人则把满腔激愤,失望和苦闷的心情,写成了痛快淋漓的揭露与斥责。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统治下,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奸佞得志,贤才受辱的黑暗政治。诗人表示,再也不能在这个黑暗的现实里呆下去了。这里,他又是用否定一切现实生活,以消极归隐的形式来表达他的反抗的,当然反映了他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参考资料: 1、张福庆.试论李白诗歌悲剧性的特殊审美涵义:北京外交学院中文系,2001-05
唐代的其他诗人
  • 梁补阙 梁补阙 《全唐诗》收《赠米都知》诗一首,不载其名。近人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疑为梁肃,不确。按梁补阙,应为梁周翰(929-1009),字元褒,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登进士第。入宋,历官秘书郎直史馆、右拾遗、绵、眉二州通判。宋太祖开宝间,以左补阙兼知大理正事。后出知苏州等地。宋太宗雍熙中,为右补阙,仕至翰林学士、工部侍郎。事详《宋史》本传。《赠米都知》诗出《南部新书》卷癸,应为其两次官补阙时作。《全唐诗》误作唐人收入。查看更多梁补阙的诗文
  • 常建 常建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查看更多常建的诗文
  • 苏绾 苏绾 苏绾,尝为书记,与杜审言同时。唐朝诗人。查看更多苏绾的诗文
  • 李华 李华 李华(715-766年),字遐叔,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代大臣、文学家。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天宝二年,登博学宏辞科,拜监察御使,转右补阙。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接受凤阁舍人伪职。“安史之乱”平定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后来,隐居大别山南麓,信奉佛法。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病故。作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积极共倡古义,开启唐代古文运动之先河,著有《李遐叔文集》四卷。查看更多李华的诗文
  • 郑蜀宾 郑蜀宾 郑蜀宾,荥阳人,善五言诗。长寿中,终县尉。诗一首。查看更多郑蜀宾的诗文
  • 韦济 韦济 韦济(687-754)唐代大臣、诗人。唐郑州阳武(今原阳县)人。韦思谦孙,宰相韦嗣立第三子,少以能文知名。开元初为鄄城令,三迁库部员外郎。又历任户部侍郎,河南尹,尚书左丞,冯翊太守等职。史评其“从容雅度,以简易为政”。查看更多韦济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