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参考资料: 1、钱文辉著. 唐代山水田园诗传[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702. 2、吕树坤,徐潜选注译. 唐诗一千首 新编·注释·今译[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7 ,217.
  • 译文
    建造的居舍临近古渡口,卧躺也能看见奔流的淮水。
    窗里的人将渐渐老去,门前的树木正衰落逢秋。
    寒山上一只孤雁飞过,幕雨中远方飘来一叶小舟。
    傍晚时遇到我这个归客,怎能够忘记旧日同游。

    注释
    淮上:淮上,淮水边,今江苏淮阴一带。李主簿:即李瀚,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 拜洛阳县主簿。主簿:官名,掌文案。
    结茅:筑庐,建居舍。
    古渡:古渡口,西涧有渡口。
    人:作者自指。
    远来舟:指李主簿来访。
    旧游:旧日的交游,指作者昔日在洛阳时与李主簿的交游。

    参考资料: 1、钱文辉著. 唐代山水田园诗传[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702. 2、吕树坤,徐潜选注译. 唐诗一千首 新编·注释·今译[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7 ,217.
  •   这首诗以淮上众多秋天意象为比,抒写人生易老之慨叹和新独寂寞之境况,末以日夕遇旧友作结,情深意长。全诗构意新奇,对仗工稳;情与景会,意境深婉。

      “结茅临古思,卧见长淮流。”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思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思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含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的感慨,韦诗运笔的精致细腻,于此可见一斑。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为传诵千古的警句,人与树相互映衬。意思是: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这两句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蕴含极其丰富。

      “寒山独过耿,暮雨远来舟。”写李主簿在古思口的茅屋里见到的景象。表面上,这两句似乎是随手拈来,漫不经心;实际上,是赋比结合,寓意深刻。“寒山”切深秋季节,“独过耿”比况李主薄新独、索寞的生活境遇;“暮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耿,又关合下联之日夕逢归,“远来舟”牵引出下联的“逢归客”。真可谓细针密线、情景交融。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仍从李主簿这边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主簿,而说李主簿在傍晚时遇上了一位北归的客人,依然不舍旧情,仍然热情接待。诗至此,便戛然而止,至于主客相会后的情景,便全留在诗外,需想象品味。

      通观全篇,诗人纯从客位去描绘抒写,诗中所突出的,是居于客位的李主簿的形象与感受,而将诗人主观的感受融化在客体之中。如此写来,别有情韵。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87-388页
  •   韦应物于公元773年(唐大历八年)秋冬之间,曾南下江淮,准备到广陵(今江苏扬州)谋事。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于公元774年(大历九年)秋天,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北归,在淮水边上偶遇过去在洛阳时的同僚李主簿,写下了这首五律名篇。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87-388页
唐代的其他诗人
  • 先汪 先汪 先汪,四川泸州市合江县人,唐德宗贞元中(785--805年)进士,出任过合江县令。相传他七岁便会写文章,被称为神童。今合江县先市镇镇头还存有他的坟墓和神臂城下的“读书岩”,据《合江县志》记载“读书岩”是他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因唐代泸州考中进士的不多,先汪便是这其中之一。他的诗已尽数散佚,仅存《咏之江》和《题安乐山》两首。查看更多先汪的诗文
  • 沈传师 沈传师 沈传师(769-827),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书法家。字子言。唐德宗贞元(785~805)末举进士,历太子校书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宝历元年(825)入拜尚书右丞、吏部侍郎。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长文《续书断》把它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并列为妙品。查看更多沈传师的诗文
  • 贾岛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查看更多贾岛的诗文
  • 王邵 王邵 王劭,生卒年不详,隋代并州晋阳(今太原南郊)人。史载,他自幼喜沉默,寡言语,酷爱读书。少年时代即以博闻强记知名。北齐时尚书仆射魏收辟与祖孝徵、阳休之等成名学士、官吏,经常在一起论古道今,有所遗忘,或是模糊之处,便向王邵询问出处。王劭每问必答,毫不匆忙。查出对照,半点不差。查看更多王邵的诗文
  • 崔莺莺 崔莺莺 崔莺莺,小说、戏剧中的人物,生于河北博陵,最早出现于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莺莺传》描写的是张生对崔氏始乱终弃的故事,文章的最后说“崔氏小名莺莺”,元稹的《莺莺传》为后代西厢故事之祖,金代董解元在《莺莺传》基础上作《西厢记诸宫调》,把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事改编成张崔二人自由恋爱的故事,元代王实甫又在《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作杂剧《西厢记》,王实甫的《西厢记》文词优美,人物形象塑造生动,遂使西厢故事广为流传,作为主角的崔莺莺也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查看更多崔莺莺的诗文
  • 裴皞 裴皞 裴皞,字司东,系出中眷裴氏,世居河东为望族。皞容止端秀,性卞急,刚直而无隐,少而好学,苦心文艺,虽遭乱离,手不释卷。唐光化三年,擢进士第,释褐授校书郎,历谏职。梁初,当路推其文学,迁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卒年八十五。赠太子太保。裴皞之享年,李调元《全五代诗》卷十二记为“卒年八十”。按谓裴皞卒八十殊误。查看更多裴皞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