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悲陈陶
  •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3 2、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7-68 3、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3-264
  • 译文
      初冬时节,从十几个郡征来的良家子弟,一战之后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蓝天下的旷野现在变得死寂无声,四万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内全部战死。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长安城的百姓转头向陈陶方向失声痛哭,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

    注释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孟冬:农历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 译文
    十月里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
    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四万义军在同一天理慷慨阵亡。
    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
    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

    注释
    ⑴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⑵孟冬:农历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⑶旷:一作“广”。清:一作“晴”。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⑷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⑸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血:一作“雪”。
    ⑹仍唱:一作“捻箭”。都市:指长安街市。
    ⑺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都人:长安的人民。回面:转过脸。
    ⑻“日夜”句:一作“前后官军苦如此”。官军:旧称政府的军队。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3 2、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7-68 3、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3-264
  •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冬。十月二十一日,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结果唐军大败,死伤四万余人。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非常惨烈。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目睹叛军的骄纵残暴,有感于陈陶之败的惨烈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3-264 2、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1-452
  •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参考资料: 1、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1-452
唐代的其他诗人
  • 捧剑仆 捧剑仆 捧剑仆,咸阳郭氏之仆也。虽在奴隶,尝以望水眺云为事。遭鞭箠,终不改。后窜去。其诗用语极为清新,情真意切。查看更多捧剑仆的诗文
  • 道恭 道恭 道恭,唐初僧人。苏州人。有高行,学该内外,为时人所称。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奉召至洛阳宫,太宗召见,并令其赋诗咏衲袈裟。《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全唐文》录存其铭一篇。查看更多道恭的诗文
  • 于结 于结 于结,生卒年不详。雍州高陵(今陜西高陵)人。约于代宗大历中应进士试。十四年(779)崔宁欲荐为御史,为宰相杨炎所沮。德宗时累迁吏部员外郎,终谏议大夫。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四。《全唐诗》存诗1首。查看更多于结的诗文
  • 詹琲 詹琲 詹琲,号凤山山人,人称年德居士,安溪县崇信里多卿乡(今祥华乡美西村人),约生于后汉乾祐三年(950年)。代陈洪进撰《献地表》纳土归宋,追封靖贞侯。父詹敦仁。詹琲生长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有文学修养,尤长于诗。查看更多詹琲的诗文
  • 高峤 高峤 高峤,司门郎中,诗二首。查看更多高峤的诗文
  • 萧翼 萧翼 萧翼,江南大姓萧家出身,梁元帝的曾孙。唐贞观年间曾任谏议大夫,监察御史。本名世翼。太宗时,命为监察御史。充使取羲之《兰亭序》真迹于越僧辨才。翼初作北人南游,一见款密留宿,设酒酣乐,探韵赋诗。既而以术取其书以归。查看更多萧翼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