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夏夜叹
  •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参考资料: 1、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30 2、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518
  • 译文
    漫长的白昼难以日暮,暑热熏蒸得我心如汤煮。
    如何才能唤来万里长风,飘飘然吹起我的衣裳?
    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
    仲夏之夜苦于太短,打开窗子享受一下微凉。
    夜色空明能见到细微之物,昆虫也在振翅飞翔。
    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
    于是我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
    怎样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无可奈何地互相观望!
    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喧呼声响遍四面八方。
    青紫官服虽然加在他们身上,也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华州城北吹响了悲凉的胡笳,鹳鹤哀号着四处飞翔。
    唉,这乱世已令人忧伤,再加上天热烦躁身体疲惫,我不禁热切地将太平时世盼想。

    注释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
    永日:夏日昼长,故称。不可暮:言似乎盼不到日落。
    毒我肠:热得我心中焦燥不安。我,一作“中”。
    昊天:夏天。华月:明月。
    延:招来。
    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即阴历五月。
    轩:窗。
    虚明:月光。
    羽虫:夜飞的萤火虫。
    巨细:大小。
    自适:自得其乐。
    荷戈士:戍卒。
    穷年:一年到头。
    洗濯:洗涤,沐浴。
    执热:苦热。
    竟夕:整夜。
    刁斗:古代军中用具,铜制,三足有柄。白天用来做饭,夜晚敲击示警。
    青紫:贵官之服。
    北城:指华州。
    鹳鹤:水鸟名,即鹳,长嘴,能捕鱼。
    复:一作“怀”。
    时康:天下安康太平。

    参考资料: 1、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30 2、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518
  •   该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华州所作。那一年,关中大旱,灾民到处逃荒,流离失所。杜甫从洛阳回到华州以后,仍然时时忧虑动荡的局势和苦难的人民,但似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这一年夏天他写下《夏夜叹》一诗,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心情。

    参考资料: 1、王艳娥.榜样的力量-杜甫的故事.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0年5月版
  •   《夏夜叹》描写的是窗下纳凉的情景,开始两句就是对酷暑的控诉:“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然后就是对清凉的期盼:“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后面就是他纳凉时的情形,接着是由此的所思: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局势动荡,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此章起结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这四句感叹白日漫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夜晚,酷暑难耐,使杜甫的心情烦躁。他希望能够唤来万里长风,疏解夏日的燥热。这几句日暮思风,引起下面八句的夜景。

      “昊天出华月”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夏日夜凉之景: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杜甫感叹仲夏之夜太过于短暂,白日漫长。他的诗真是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啊,夏日的夜晚哪里是微凉啊,只能说不是很热罢了,要是夜再长一些,也许会凉快点儿!他打开窗户,能看到夜色下的细微之物、昆虫振翅飞翔。于是,他便由此联想到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物情各适,起下文征人。

      “念彼荷戈士”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夜热之感。杜甫由景联想到人,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想到他们的痛苦,炎炎夏日怎么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只能无可奈何!他们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虽然身穿官服,却还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末四句乃夜触所闻,而伤叹世事也,他期盼着太平盛世。在此时,他似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参考资料: 1、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30
唐代的其他诗人
  • 于兴宗 于兴宗 于兴宗,生卒年不详,唐京兆高陵(今陕西省三原县境内)人,于志宁侄子。(一说河南洛阳人)敬宗宝历二年(826)为东阳县令,宣宗大中七年(853)前后,以御史中丞守绵州刺史,后转洋州刺史,累官至河南少尹。兴宗能诗,与当时诗人如刘禹锡、方干、李朋、李汶儒等人均有交往酬和。其为绵州刺史时,曾登越王楼赋诗寄朝中诸友,一时文士如李朋、杨牢、薛蒙、李邺等十余人皆有和作。事迹散见刘禹锡《答东阳令寒碧图诗并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唐诗纪事》卷五三。《全唐诗》存诗2首。其中《东阳涵碧亭》一诗,实查看更多于兴宗的诗文
  • 顾封人 顾封人 [唐]顾封人,咸通中进士。诗一首。查看更多顾封人的诗文
  • 黄巢 黄巢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查看更多黄巢的诗文
  • 李冶 李冶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兰(《太平广记》中作“秀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后为女道士,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之。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查看更多李冶的诗文
  • 崔枢 崔枢 崔枢,唐顺宗时代人物,担任过充东宫侍读、历中书舍人、终秘书监等官职,主要作品有《赐耆老布帛(一作张复元诗)》、《齐优开笼飞去所献楚王鹄》等。查看更多崔枢的诗文
  • 郭震 郭震 郭震一般指郭元振。郭元振(656年-713年),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唐朝名将、宰相。郭元振进士出身,授通泉县尉,后得到武则天的赞赏,被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又进献离间计,使得吐蕃发生内乱。唐玄宗骊山讲武,郭元振因军容不整之罪,被流放新州,后在赴任饶州司马途中,抑郁病逝。查看更多郭震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