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寄赞上人
  •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参考资料: 1、信应举著,杜诗新补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第119页 2、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78页
  • 译文
    前几天蒙您陪同前往南山,去寻找一处栖身之地与您为邻。
    我年纪渐老腰脚乏力,在阴崖下居住实属不便。
    我想找的是一块重冈北护、终日得阳的地方,买所茅屋置点田地以终天年。
    听说西枝村的西边有个山谷,那里长满了杉树和漆树。
    正午时阳光颇为和暖,石田土质良好作物能够丰收。
    所以我想等到雨停路干,牙疼的老病好了以后,再邀您同去西谷。
    徘徊于虎穴之上,观览于龙潭之恻。
    要是能在那里定居下来,我会在茅舍里备下清茶相待;也将踏着小路,拜访您的林丘。
    让我们结成“二老”,相互来往,那也是很风流的呢!

    注释
    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后作为对僧人的敬称。赞上人:即赞公和尚。
    一昨:昨天,过去。一为发语词。锡杖:僧人所持之杖,亦称禅杖,此代指赞上人。
    卜邻:选择邻居。《左传·昭公三年》:“惟邻是卜。”
    年侵:为岁月所侵,指年老。
    未便:不便。
    竟日:终日,整天。
    买:一作“置”。
    杉:指树。黍:指庄稼。《全唐诗》校:“一作漆,即黍。”稠:多。
    亭午:中午。
    石:《全唐诗》校:“一作沙。”
    塞:《全唐诗》校:“一作寒。”
    宿昔:早晚,表示时间之短。齿疾:才病。廖:病愈。
    裴回:今写作“徘徊”。虎穴:山名。
    面势:对面。龙泓:水名。
    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的门,指村舍。
    径:《全唐诗》校:“一作遥。”
    二老:指自己与赞上人。

    参考资料: 1、信应举著,杜诗新补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第119页 2、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78页
  •   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在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市区)所作。

    参考资料: 1、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78页
  •   《寄赞上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二一八卷第八首。这可以说是一篇诗体书信。

      从内容着眼,这首诗可分三段。

      第一段八句,通过对前一次卜邻的回顾,引出诗人置“草堂地”的条件。杜甫到秦州后所以再三想到西枝村,就是因为那里有赞公这位“上人"的缘故。第二句中不言“卜居”而说“卜邻”,正是这个意思。三至八句说明“心所求”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子,反衬出“一昨陪锡杖"所以没有成功的原因。其中“年侵”以致“腰脚哀",由于“腰脚衰”,所以“未便阴崖秋”,脉络十分清楚。“未便"句从反面讲,“重冈”两句正面说,就是《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中所说的“要求阳冈暖”的意思。“茅屋”句写作者的另一条件;置草堂并购附近可耕种的土地。最后一句“斯焉”的“斯”统指上述各项,“心所求”总结全段。

      第二段包括“近闻”以下四句,描写“西枝西”的那条山谷。这里关于山谷的传闻,正照应上段中对草堂地的要求。“有谷”承“重冈”,不过一从“冈’’说,一从“谷"说;“亭午"句承“竞日”句,其中一写正午,一写全天;“石田”句承“茅屋”句,不仅“兼土",而且足收。那正是诗人理想的卜居之地。

      第三段包括“当期”以下八句。写诗人的愿望和设想:“塞雨干”、“齿疾瘳”之后,卜居西枝西谷,与赞公为邻,互相来往交游,共同欣赏西枝秀色胜景,以此为乐事。“柴荆”、“茶茗”,淡泊闲适,正是风流之处。

      这首诗的特点是层次清楚,内容丰富。从这首诗里,读者看到了一位失意老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期望。杜甫觉得自己已经年迈,腰腿也不灵便,不宜居住在阴冷的地方,如果有一块阳光充足的山坡上能搭建自己的茅屋,周围还有土地可供耕种,就心满意足了。当他听说西枝村西边有个地方,不但林木繁茂,风和日暖,而且有着旱涝保收的田地,便渴望能去那里居住。他通过诗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到时和赞上人你来我往,一同徜徉在山原,信步于林径,观看西枝村秀色美景;赏花品茶论经赋诗,是件多么令人惬意,使人羡慕的风流之事。

    参考资料: 1、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78页
唐代的其他诗人
  • 窦常 窦常 窦常(746~825),字中行,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郡望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大历十四年,登进士第。贞元十四年,为淮南节度使杜佑节度参谋,后历泉州府从事,由协律郎迁监察御史里行。元和中,佐薛苹、李众湖南幕,为团练判官、副使。入朝为侍御史、水部员外郎。八年出为朗州刺史,转夔、江、抚三州刺史,后除国子祭酒致仕。诗入《窦氏联珠集》,《全唐诗》存诗26首。与其兄弟牟、群、庠和巩并称“五窦”。查看更多窦常的诗文
  • 怀素 怀素 怀素(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法度具备。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怀素的草书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气”。传世书法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小草千文》诸帖。查看更多怀素的诗文
  • 崔颢 崔颢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查看更多崔颢的诗文
  • 韩偓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查看更多韩偓的诗文
  • 夏侯孜 夏侯孜 夏侯孜,字妤学,亳州谯人,累迁婺州剌史、绛州刺史等职。唐宣宗时,自兵部侍郎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唐懿宗登基,进司空,寻罢,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唐代宰相。查看更多夏侯孜的诗文
  • 于武陵 于武陵 于武陵,会昌时人。其诗题材上以写景送别的为主,同时寄寓浓浓的乡思友情;诗风如羌管芦笛,悠扬沉郁。佳作很多,有《赠卖松人》、《早春山行》、《送酂县董明府之任》、《洛阳道》、《客中》、《寄北客》、等。其中《赠卖松人》一诗写一卖松人想“劚(音zhu逐,砍、掘之意)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但结果事与愿违,“长安重桃李”(长安人只喜欢桃李,对傲雪凌霜的松树一点兴趣也没有),由此诗人感叹他是“徒染六街尘”,空忙了一场。此诗借事讽世,确能起到遣人深思的效果,因此流传颇广。诗一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九十五)。查看更多于武陵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