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鶺鸰。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
    参考资料: 1、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4-915 2、杜甫.杜甫集:三晋出版社,2008:207-209
  • 译文
    巫峡一带千山迷暗,遥想终南山万里皆春。  
    我存病中见到弟弟的来信,不禁惊怪你还是世间之人。
    边读信边回答几子的询问,弟弟远道来夔州正冒着故争的烟尘。
    等到弟弟高兴地乘船来到巫峡口岸,哥俩要款叙乡情,话说归秦。

    久久地等待你的到来,等不到你急得我禁不住把喜鹊嗔怪。 
    我还把你的信男给鶺鸰看,这时树上的喜鹊还是兴奋得不愿离开。
    从原野飞来的鶺鸰显出急难之意,我想弟弟你也像鶺鸰似的飞鸣,求其同怀。
    我老是凭倚着江阁翘首引颈,恨只恨江柳遮住了我的眼睛。
    过去了不少舱只竟不见弟弟来到,我屈指数十年来的事,一会儿愁得要死,一会儿又苏醒过来。

    注释
    巫峡:夔州(今奉节)一带峡谷。
    终南: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儿童:指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
    战伐新:指大历二年(767)正月密诏郭子仪讨周智光和命大将浑瑊及李怀光陈兵渭水一事。
    款款:徐徐,缓慢。秦:指长安。
    嗔(chēn):责怪。
    鶺鸰(jí líng):鸟名。即脊令。《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言脊令失所,飞鸣求其同类。后因以脊令比喻兄弟。
    愁绝:愁极。
    星星:亦作“惶惺”。指稀疏的白发。

    参考资料: 1、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4-915 2、杜甫.杜甫集:三晋出版社,2008:207-209
  •   这两首诗是大历二年(767)暮春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所作。这时诗人之弟杜观由中都即长安来到江陵,并将到夔州。乍接来书,悲喜交集,因而一再作诗。

    参考资料: 1、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94-297
  •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首联渲染环境,三峡一带,两岸连山,山峦叠嶂,遮天蔽日,因此说“巫峡千山暗”,终南山代指长安,弟弟杜观在暮春时节不远万里从长安来蜀中。

      颔联乃直书实事。诗人虽在病中,但因很快就要与观弟相见,精神振奋,病也觉得好多了。两句意为烽烟四起,战乱频繁,生死未卜,突得来书,才知杜观尚在人间。惊喜之情,不可言状。这是悲中见喜。“书到汝为人”,是说:收到来书才知你仍然是人,还没有变成鬼。这就把诗人平时对亲人的关切和接书后的惊喜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颈联是就书发挥。“儿童”,指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接到久别亲人的来信,这对全家都是一件大喜事。此时宗武才十四岁,对于十年未见的叔叔是一无所知的。孩子们好奇地想把叔叔的一切都问个明白,诗人也高兴地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兄弟之间的骨肉深情,跃然纸上。“来经战伐新”,这既是信中的内容,也是诗人对孩子们说的话。《杜诗镜铨》引卢德水注云:“是年郭子仪讨周智光,命大将浑瑊、李怀光军渭上,所谓‘来经战伐新’也。”杜观是冒着性命危险,通过战区远道而来的。这两句在感情上又由欢快转入悲凉,是喜中有悲。

      尾联设想兄弟见面之后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渴盼观弟早日到来的急迫心情。这是诗人接读来书后产生的联想。诗人的老家在巩、洛,有别业在长安,他在飘泊生涯中一直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再一次表示了“归秦”的愿望,但是,这一愿望只有等战乱结束,时局太平,方能实现。、款款而话者,慢慢地商量也。诗人实有身不由己、力不从心的苦衷。这里仍然是悲喜相兼。“泊船”与“巫峡”相呼应,“归秦”与“终南”相衔接,首尾紧密配合,堪称天衣无缝。

      前一首侧重写读信时的情景,后一首则侧重谈读信后的感想。

      “待尔嗔写鹊”是说诗人在等待中十分焦急,同时也感到奇怪:乌鹊不是已经预报了观弟即将到来的喜讯吗?但为什么兄弟还没有到呢?是不是乌鹊的信息不灵了?一个“嗔”字把诗人“喜其至而又恐其不即至”的焦急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兄弟十年隔绝,空羡鶺鸰之相亲。“抛书示鶺鸰”,是表示兄弟即将团聚,不再羡慕鶺鸰了。

      三、四句各自与一、二句相应承。乌鹊尚在枝头,这是一喜;兄弟就像鶺鸰在原一样,都曾身处困境之中,这是一悲。诗人接读来书后悲喜交集的感情波澜久久不能平静。但他抒发感情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乌鹊、鶺鸰这样的具体形象以及这些形象象征的含义委婉地表达出来的,这就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这种隔句应承的表现手法也使行文有串珠双垂之美,笙箫合奏之妙。

      “江阁嫌津柳”。诗人登上江边楼阁,希望快点看到观弟来船的帆影,但令人讨厌的是柳荫遮住了视线。春风杨柳,本是美好的形象,这时却成了讨人嫌的东西。进一步反衬出诗人渴盼兄弟团聚的焦急心情。清代论诗家仇兆鳌、王右仲把“嫌津柳”、“数驿亭”都解作杜甫的行为。实际上“风帆”,是杜观所乘之船;“数驿亭”,是杜观的行为。这两句,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悬揣。诗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弟之盼兄,一定也像兄之盼弟。诗人觉得自己在这里嫌津柳之密,想来他也一定在来船上嫌驿亭之多也。这样就能把相互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深沉。“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愁绝”亦作“捻绝”,“星星”亦作“惶惺”。“愁绝”,指愁得要命;“星星”,指稀疏的白发。这两句是预想兄弟会面之后,详细叙谈十年来颠沛流离的苦楚,当年正是由于愁得要命,头发才开始白起来的。

      这两首五言律诗,格律精绝,技艺娴熟,笔法臻于化境。“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正是指的这种境界。后人不仅尊之为“诗圣”,而且称之为“情圣”。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之真挚,爱心之炽烈,是十分突出的。

    参考资料: 1、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94-297
唐代的其他诗人
  • 戴衢 戴衢 戴衢,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应进士试,久而不第。事迹见《诗话总龟》前集卷四四引卢瑰《抒情诗》。《全唐诗》存诗1首。查看更多戴衢的诗文
  • 唐彦谦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查看更多唐彦谦的诗文
  • 戴公怀 戴公怀 戴公怀,约德宗贞元间人。《全唐诗》收其于贞元六、七年(790、791)和温州刺史路应寄李纾、包佶等人之诗1首。查看更多戴公怀的诗文
  • 李明远 李明远 李明远,男,侍御史李明远被贬谪为浔州刺史,因官场失意,后弃官退隐西山石洞,出生于公元894年。唐乾和年间(公元894-898),侍御史李明远被贬谪为浔州刺史,因官场失意,后弃官退隐西山石洞,潜心礼佛修心。唐末,为纪念李御史建李公祠。祠的前楼为藏经阁,内藏《佛经》、《砂经》、《佛经汇编》等多种,还有《四库全书》、《四库备要》等大批珍贵古籍,1944年日军入侵时全部毁失。祠中塑李刺史像。查看更多李明远的诗文
  • 康骈 康骈 康骈[唐](约公元八八六年前后在世)(抚言作唐軿,新唐书志及宋史志均作康軿)字驾言,池阳(今安徽贵池)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光启中前后在世。据《剧谈录·自序》和《新唐书·艺文志》记载,他和晚唐诗人杜荀鹤曾同为宣州刺史田頵的幕僚,乾符四年(公元八七七年)登进士第。过了十二年官宦生活后又因事贬黜,退居田园并在京洛一带游历。昭宗景福、乾宁年间(892—897),黄巢攻入长安,他避乱于故乡池阳山中,后复出,官至崇文馆校书郎。骈著有剧谈录三卷,《新唐书·艺文查看更多康骈的诗文
  • 张籍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查看更多张籍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