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0 2、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3、胡光舟,周满江. 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87
  • 译文
    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假如能将此身化作万万千千身,定要散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注释
    与:同。浩初: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山:指柳州附近山峰。京华:京城长安。亲故:亲戚、故人。
    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若:假若。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千亿:极言其多。
    散上:飘向。一作“散作”。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0 2、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3、胡光舟,周满江. 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87
  •   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后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亿,散上诸峰以望故乡。全诗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颖,作者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在短短二十八字里表达得深挚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可见“海畔尖山似剑芒”,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自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接踵而来,革新运动的骨干均被贬在边远之地。十年后,这批人有的已死贬所。除一人先行起用,余下四人与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复出为边远地区刺史。残酷的政治迫害,边地环境的荒远险恶,使他有“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感喟。回不到京国,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亲友。他曾写过“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句,这与此诗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都是触景生情,因景托喻,有异曲同工之妙。“割愁肠”一语,是根据“似剑芒”的比喻而来,由山形产生的联想。

      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前面已谈到,广西的山水别具风格,多山峰;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联属。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设喻。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马茂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8-919 2、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2:1249
  •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作者在柳州所作。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为了排遣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

    参考资料: 1、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2、马茂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8-919
唐代的其他诗人
  • 王濯 王濯 王濯,唐诗人。高宗韶兴二十九年(一一五九),以直敷文阁知阆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二)。三十年,擢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同上书卷一八六)。查看更多王濯的诗文
  • 贾躭 贾躭 贾躭,字敦诗,唐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授临清县尉。上疏论时政,改正平尉,从事河东检校膳部员外郎。历邠州刺史,政绩茂异,入为鸿胪卿。自大历至贞元,三为节镇,征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相位十三年,世称其淳德。躭好地理学,外国使至,必讯其山川土俗,因撰《海内华夷图》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表献之。诗一首。查看更多贾躭的诗文
  • 安鸿渐 安鸿渐 安鸿渐,北宋初年洛阳(今属河南)人(见《庶斋老学丛谈》卷下)。晚年为教坊判官(见《玉壶清话》卷八)。查看更多安鸿渐的诗文
  • 吴士矩 吴士矩 字方之,排行十一,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宪宗元和五年(810)任侍御史,与元稹为友。又任主客员外郎、郎中。文宗大和七年(833),自同州刺史为江西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入为秘书监。次年贬为蔡州别驾,改流端州。开成间与刘禹锡、白居易有诗歌唱酬。生平见《新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另《白氏长庆集》引其诗3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查看更多吴士矩的诗文
  • 戚逍遥 戚逍遥 戚逍遥:唐代冀州南宫(女子)人。传说幼好道,父以女诫授逍遥,逍遥曰:“此常人之事耳。”遂取老子仙经诵之。年二十馀,适同邑蒯浔。不为尘俗事,惟独居一室,绝食静想,作歌云云。人悉以为妖。一夜,闻室内有人语声。又三日,忽闻屋裂声如雷,仰视天半,逍遥与仙众俱在云中,历历闻分别语。观望无不惊叹。查看更多戚逍遥的诗文
  • 卢延让 卢延让 [约公元九o二年前后在世]字子善,范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天复中前后在世。天才卓绝,为诗师薛能,词意入僻,不尚织巧,多壮健语,为人所嗤。查看更多卢延让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