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新制布裘
  •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参考资料: 1、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10-112 .
  • 译文
    洁白的桂布好似白雪,柔软的吴绵赛过轻云。
    桂布多么结实,吴绵多么松厚,做一件袍子穿,身上有余温。
    早晨披着坐,直至夜晚;夜晚盖着睡,又到早晨。
    谁知道在这最冷的寒冬腊月,全身竟暖得如在阳春。
    半夜里忽然有一些感想,抚摸着棉袍,起身逡巡。
    啊,男子汉看重的是救济天下,怎么能仅仅照顾自身!
    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盖,无边无垠。
    个个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天下再没有受寒挨冻的人。

    注释
    布裘(qiú):布制的绵衣。
    桂布:即唐代“桂管”地区(今广西一带)所产木棉织成的布,尚不普遍,十分珍贵。
    吴绵:当时吴郡苏州产的丝绵,非常著名。
    余温:温暖不尽的意思。
    拥:抱,指披在身上。
    眠:睡。达晨:到早晨。
    严冬:极冷的冬天。
    支体:支同“肢”,支体即四肢与身体,意谓全身。
    中夕:半夜。
    逡(qūn)巡:走来走去,思考忖度的样子。
    兼济: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
    独善:注重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安得:如何得到,期望马上得到。万里裘:长达万里的大袍。
    周:遍。四垠,四边,即全国以内,普天之下。
    稳暖:安稳和暖。
    天下:全国。

    参考资料: 1、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10-112 .
  •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元和元年(806年),是年冬天,作者新制布裘,一时有感,写了这首诗;另一说此诗约作于元和六年(811年)至八年(813年)之间,当时作者为母守孝居渭河北岸的渭村,经常与劳动人民接近,严冬时,由自己过着舒适的生活而想到广大人民的无衣无食,产生同情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 1、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10-112 . 2、陈友琴 等 .白居易及其作品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14-115 .
  •   白居易主张诗文“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又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首诗完全体现了他的这种理论主张,既不为艺术而艺术,又不为自我而艺术。诗中反映出他能跨越自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爱民“如我”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封建社会开明官吏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进步思想,激动人心。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白居易《与元九书》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白居易自谦称)虽不肖,常师此语……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这两句可视为白居易的抱负和志向,也可视为他希望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处世哲学。这是古代正直的、欲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

      作品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宋代黄澈在《巩溪诗话》中曾对两诗的优劣进行了论述。其实这大可不必区分优劣。两人都是面对自我处境的一种超越,只不过老杜并未愁苦于个人饥寒、白氏并未沉溺于个人饱暖而已,皆为难能可贵。无论自身寒暖,诗人心中念念不忘、重重忧虑的都是天下百姓。

      作品艺术的高明之处在于,表面写的是“稳暖”,实质写的是“仁政”。或者说,“稳暖”只是其写实,“仁政”才是其虚拟,即意象创造。白居易在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被任命为河南尹,辖区就是洛阳城。后来,他又写了一首内容相近的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其中写道:“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同样表达了他的爱民激情,同时也蕴含着他的“仁政”理想。他在《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诗中说得异常明确:“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古代丝织品总名)亦非纩(细丝绵),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唐制:经五次考绩才可转官。意谓任满),与君展覆杭州人。”显然,白氏所谓“裘”,实乃“法度”、“仁政”的一种象征。不管是“盖裹周四垠”,还是“都盖洛阳城”,均要实施“法度”、推行“仁政”。作为封建官吏,他要维护的当然是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也给平民百姓带来一定益处。

唐代的其他诗人
  • 熊孺登 熊孺登 熊孺登,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人,约唐宪宗元和(806—820)前后在世。元和年间(806—820)登进士第,为四川藩镇从事,与白居易、刘禹锡友善,时相赠答。白居易《洪州逢熊孺登》、刘禹锡《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表达了他们之间情谊。他勤于创作,写诗很多,而传于后世的仅存诗集一卷。其中赠答应酬之作较多,佳句不少。有些诗句感情真挚、动人,为时所传诵。查看更多熊孺登的诗文
  • 莫宣卿 莫宣卿 莫宣卿(834-868),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岭南第一状元。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农历八月十七日出生在封川县文德乡长乐里(今广东封开县河儿口镇西村)。两广的第一个状元,也是我国科举制度时代最年轻的状元,高中时只有17岁。莫宣卿墓在河儿口镇西村东坡锣鼓岗上查看更多莫宣卿的诗文
  • 许碏 许碏 许碏,高阳人。青年时期认真读书为进士作准备,但是屡次应举不第。晚年在王屋山学道,周游过五岳名山洞府。查看更多许碏的诗文
  • 陈叔达 陈叔达 陈叔达(?-635年),字子聪,吴兴(今浙江长兴)人,唐朝宰相,陈宣帝第十七子,陈后主异母弟。陈叔达出身于陈朝皇室,曾授侍中,封义阳王。陈亡入隋,历任内史舍人、绛郡通守,后归降唐高祖,担任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唐朝建立后,陈叔达历任黄门侍郎、纳言、侍中、礼部尚书,进拜江国公。玄武门之变时曾建议唐高祖立唐太宗为太子,晚年以散职归第。贞观九年(635年),陈叔达病逝,追赠户部尚书,初谥缪,后改为忠。查看更多陈叔达的诗文
  • 李怀远 李怀远 李怀远,唐朝中宗时丞相,字广德,邢州柏仁(今河北邢台隆尧)人。生年不详,卒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八月。查看更多李怀远的诗文
  • 阎德隐 阎德隐 字里不详。玄宗开元间在世。查看更多阎德隐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