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红线毯
  •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参考资料: 1、严杰 编选.白居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5-46 2、姜洪伟.白居易诗词选.合肥:黄山书社,2008:51-52
  • 译文
    红线毯,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丝、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
    费尽了心血和汗水染成的红线比红蓝花还要红,织成的毛毯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
    披香殿广阔到足有十丈多长,这些红线毯正好与宫殿地面的大小适合而铺满。
    红线毯松软的质地简直受不了任何东西来压,而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
    美人们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她们的纤纤细足陷没于毯内,随便踏践。
    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
    都不如这种丝毯柔软暖和,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
    宣州太守为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令织工翻新花样、精织勤献。
    线毯线厚丝多不好卷送,费就千百劳力担抬入贡。
    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知道不知道,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丝,多么劳民伤财!
    地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靠这生存啊,不要再夺走人民赖以织衣保暖的丝去织就地毯了。

    注释
    红线毯:一种丝织地毯。此类红线毯是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所管织造户织贡的。据《新唐书·地理志》宣州土贡中有“丝头红毯”之目,即此篇所谓“年年十月来宣州”的“红线毯”。
    缫(sāo)丝:将蚕茧抽为丝缕。
    拣:挑选。练:煮缣使熟,又有选择意。
    红蓝:即红蓝花,叶箭镞形,有锯齿状,夏季开放红黄色花,可以制胭脂和红色颜料。
    红于蓝: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
    披香殿: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轻歌曼舞。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披香殿”原为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地轻歌曼舞,这里借指宫廷歌舞之地。
    可殿铺:亦可作“满殿铺”解。可,适合。
    不胜(shēng):承受不起。
    涩:不柔润。毳(cuì),鸟兽的细毛。
    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加样,翻新花样的意思。
    线厚:是说丝毯太厚。卷不得:是说不能卷起。
    千两丝,不是实指,虚写所耗费蚕丝之多。
    地衣:即地毯。

    参考资料: 1、严杰 编选.白居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5-46 2、姜洪伟.白居易诗词选.合肥:黄山书社,2008:51-52
  •   《红线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诗中的一首。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从结尾两句,可以清楚看出浪费那么多的丝和劳力去织地毯,势必导致许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现象进行直接谴责,感情强烈。

唐代的其他诗人
  • 杨发 杨发 杨发,字至之,先为同州冯翊人,父遗直始家于苏州。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武宗会昌中前后在世。工于诗。太和四年,(公元八三o年)登进士第。历太常少卿,出为苏州刺史。后为岭南节度,严于治军。军人遂怨起为乱,囚发于邮舍。坐贬婺州刺史,卒于任。发为诗清新浏亮,传世颇多。唐代著名诗人。查看更多杨发的诗文
  • 李廓 李廓 李廓,官宦之家,吏部侍郎同平章事李程之子。唐(约公元八三一年前后在世)代陇西人,字号不详,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少有志功业,而困于场屋。工诗,与贾岛友善。少有志功业,与贾岛友善。元和十三年,(公元八一八年)举进士第。调司经局正字。出为鄂县令。累官刑部侍郎,颍州刺史。(公元八五三年前后)拜武宁节度使,不能治军。补阙郑鲁奏言:“新麦未登,徐必乱”。既而果逐廓。廓诗有集《唐才子传》传世。大中中,终武宁节度使。查看更多李廓的诗文
  • 程长文 程长文 程长文,唐代女诗人,生卒年不详,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因丈夫离家求取功名,有歹徒强暴不成而遭诬陷下狱。她在狱中日夜写诗鸣冤,终被昭雪出狱。今存诗三首。查看更多程长文的诗文
  • 杜淹 杜淹 杜淹(?-628年),字执礼,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人,唐朝宰相,隋河内太守杜征之子。杜淹出身于京兆杜氏,早年曾在隋朝为官,担任御史中丞,后效力于王世充,授为吏部尚书。投降唐朝后,被唐太宗引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杨文干事件中受到牵连,被流放巂州。唐太宗继位后,杜淹回朝,授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后以吏部尚书之职参议朝政,成为宰相。贞观二年(628年)病逝,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襄。查看更多杜淹的诗文
  • 刘乙 刘乙 刘乙(1852~?年)号来生。江西宁都固厚乡明坑村人。州增生。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科举人,封中宪大夫,分发福建试用知县。因厌官场腐败,辞归故里,倡设高小学校,培植人才,县宰金公赞之“开梅江风气之先哲”。热心公益事业,因德昭学博,七旬诞日,大总统黎褒辞奖誉,赠匾书“宗仁主义”,省长、镇使、道尹、县长及全县士绅纷送匾额,并撰文咏诗制屏为之祝寿。查看更多刘乙的诗文
  • 权龙褒 权龙褒 权龙褒,唐臣。一作权龙襄。万岁通天元年(696),任沧州刺史。坐亲累远贬岭南容山府。神龙(705-706)中追入,为瀛州刺史。景龙中(707-709),为左武将军。龙褒常自矜能诗,而不知声律,自嘲曰:“趁韵而已。”《全唐诗》卷六八九录其诗五首,《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七重录一首。查看更多权龙褒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