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蓝桥驿见元九诗
  •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26-527
  • 译文
    蓝桥驿春雪飘飘当初你归来之日,秦岭上秋风飒飒如今我离去之时。
    每到达一个驿站我都要首先下马,沿墙绕柱东看西樵寻找你的题诗。

    注释
    蓝桥:桥名。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蓝溪之上。相传其地有仙窟,为唐裴航遇仙女云英处。设有驿站。唐裴铏《传奇·裴航》:“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元九:唐代诗人元稹的别称。元排行第九,因以称之。宋杨伯岩《臆乘·行第》:“前辈以第行称,多见之诗。少陵称谪仙为十二……刘禹锡谓元稹为元九。”
    春雪君归日:元稹奉召还京时正逢下雪。
    秦岭:山名。又名秦山、终南山,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此处泛指商州道上的山岭,是白居易此行所经之地。
    驿亭:驿站所设的供行旅止息的处所。古时驿传有亭,故称。
    “循墙”句:古人常常把自己的诗文题在旅途中的建筑物上,供人欣赏。所以白居易每到驿站,就急切地寻找好友的诗。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26-527
  •   元稹题在驿亭的那首诗说:“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玉帐”、“银区”说明他经过这里时正逢春雪,所以白居易的诗一开头就说:“蓝桥春雪君归日”。元稹西归长安,事在初春,小桃初放;白居易东去江州,时为八月,满目秋风,因此,第二句接上“秦岭秋风我去时”。白居易被贬江州,自长安经商州这一段,与元稹西归的道路是一致的。在蓝桥驿既然看到元稹的诗,后此沿途驿亭很多,还可能留有元稹的题咏,所以三、四句接着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首绝句,表面上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居易和元稹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下的万顷波涛。

      元稹题在蓝桥驿的那首七律的结句说:“心知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那种得意的心情,简直呼之欲出。可是,好景不常,他正月刚回长安,三月就再一次远谪通州。所以,白居易诗第一句“蓝桥春雪君归日”,是在欢笑中含着眼泪。更令诗人难堪的是:正当他为元稹再一次远谪而难过的时候,他自己又被贬江州。那么,被秦岭秋风吹得飘零摇落的,又岂只是白居易一人而已,实际上,这秋风吹撼的,正是两位诗人共同的命运。春雪、秋风,西归、东去,道路往来,风尘仆仆,这道路,是一条悲剧的人生道路。“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诗人处处留心,循墙绕柱寻觅的,不仅是元稹的诗句,更是元稹的心,是两人共同的悲剧道路的轨迹。友情可贵,题咏可歌,共同的遭际,更是可泣。而这许多可歌可泣之事,诗中一句不说,只写了春去秋来,雪飞风紧,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升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一首诗总共才二十八个字,却容纳这么多丰富的感情,这是不容易的。关键在于遣词用字。如,写元稹当日奉召还京,着一“春”字、“归”字,喜悦自明;写诗人远谪江州,着一“秋”字、“去”字,悲戚立见。“春”字含着希望,“归”字藏着温暖,“秋”字透出悲凉,“去”字暗含斥逐。这几个字,既显得对仗工稳,体现了纪时叙事的妙用;又显得感情色彩鲜明,淋漓尽致地进行了抒情写意。尤其可贵的是,结尾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用细节刻画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往往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现在“循、绕、觅”三个字上。墙言“循”,表现出诗人是寸寸搜寻;柱言“绕”,表现出诗人是面面俱到;一个“觅”字,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动词连在一句,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试,仔细辨认的动人情景。而且在七个字中三处使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诗句节奏短而急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出诗人匆忙、仓促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动作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促使读者深深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情挚意所感动,激起读者对他遭逢贬谪、天涯沦落的无限同情。一个结句获得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更是这首小诗的特色。

    参考资料: 1、赖汉屏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93-894
  •   元和十年(815年),元稹自唐州奉召还京,春风得意,道经蓝桥驿,在驿亭壁上留下一首《留呈梦得子厚致用》的七言律诗。八个月后,白居易自长安贬江州,满怀失意,经过这里,读到了元稹这首律诗。,白居易感慨万千地写下这首绝句《蓝桥驿见元九诗》。

    参考资料: 1、赖汉屏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93-894
唐代的其他诗人
  • 滕珦 滕珦 滕珦(754—840),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天性聪明,学问渊深,凡百家末艺无不参究。唐建中元年(780)进士,所试进贤冠赋《释奠日国学听雅颂》诗,为世传诵。珦与同邑舒元舆、同郡冯定及白居易、刘禹锡友善,各赠诗赋。开成五年(840)卒,赠户部尚书,左仆射,赐金紫。著有《梅窗集》《周易通义》。查看更多滕珦的诗文
  • 阎防 阎防 阎防,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琚状元及第,同榜的颜真卿敬重阎防,想把他推荐给朝廷,但他不屈从。阎防喜好古物,而且知识广博高雅,诗句朴素,气魄清爽,在山水间放荡。在终南山丰德寺结茅茨读书,后来信命,不思进取,以此自终。与岑参、刘昚虚交好。开元二十二年李琚榜及第。颜真卿甚敬爱之,欲荐于朝,不屈。为人好古博雅,诗语真素,魂清魄爽,放旷山水,高情独诣。于终南山丰德寺结茅茨读书,百丈溪是其隐处,题诗云:“浪迹弃人世,还山自幽独。始傍巢由踪,吾其获心曲。”又云:“养闲度人事,达命知止足。查看更多阎防的诗文
  • 郑愔 郑愔 郑愔(?-710)唐诗人。字文靖,河北沧县(属沧州)人。卒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十七岁举进士。武后时,张易之兄弟荐为殿中侍御史,张易之下台后,被贬为宣州司户。唐中宗时,任中书舍人,太常少卿,与崔日用、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人称“崔、冉、郑,辞书时政。”唐初流行《桑条歌》,其词有“桑条韦也”之句;明韦后妄图篡位,以《桑条歌》为其“受命”这证。愔迎合韦后之意,作《桑条乐词》十首进献,擢升史部侍郎。景龙三年(709)二月,升任宰相;六月,因贪赃贬为江州司马。翌年色结谯王李重福阴谋叛乱,预推重福为天子,愔自任右丞相不久查看更多郑愔的诗文
  • 孔温业 孔温业 孔温业(?─857):孔子的第38世孙。字逊志。籍贯不详。唐冀州[一说兖州曲阜(今山东曲阜)]人。孔戢之子。唐穆宗长庆元年(821)登进士第。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任御史,历礼部、吏部二员外郎。开成元年(836)兼知制诰,二年参预校正石经。唐宣宗大中初任御史中丞,四年(850)任吏部侍郎。不乐居朝,求外迁。五年出任宣歙观察使,八年入朝,历检校户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十一年分司东都。约未久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查看更多孔温业的诗文
  • 李子卿 李子卿 李子卿,大历末与崔损同第。查看更多李子卿的诗文
  • 苗晋卿 苗晋卿 苗晋卿(685年-765年),字元辅,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唐朝宰相。苗晋卿出身儒学世家,进士及第,历任修武县尉、奉先县尉、徐州司户参军、万年县尉、侍御史、兵部员外郎、吏部郎中、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安康太守、魏郡太守、河东太守、工部尚书、宪部尚书。安史之乱爆发后,苗晋卿因不肯出镇陕郡,被勒令致仕。长安失陷,苗晋卿逃奔金州,被唐肃宗召赴凤翔,拜为宰相。他两次担任侍中,进封韩国公,并开创宰相奏对延英殿的先例。广德元年(763年)以太保致仕。永泰元年(765年),苗晋卿病逝,追赠太师,赐谥懿献,改谥文贞。大查看更多苗晋卿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