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池上二绝
  •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240 2、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93
  • 译文
    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
    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
    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对棋:相对下棋。
    下子:放下棋子。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240 2、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93
  •   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深山里的和尚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他们又在竹阴下下棋,那种不染一丝尘埃般的清净,令作者神往。“山僧对棋坐”,起码有两个和尚;“时闻下子声”,有人在旁边听,那么至少是三个人了。这首诗人物全都隐藏不露,所以虽有三人活动,也觉得清幽无比。尤其最后的那句“时闻下子声”更如天籁音乐,烘托了真正的宁静。

      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参考资料: 1、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93 2、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240
  •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参考资料: 1、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93
唐代的其他诗人
  • 西鄙人 西鄙人 西鄙人,意为西北边境人,相传为唐代五言民歌《哥舒歌》的作者。这首民歌通过对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的歌颂,表达了各族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平朴自然,雄浑粗犷,流传至今。查看更多西鄙人的诗文
  • 韦鼎 韦鼎 韦鼎(515~593)字超盛,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梁时,累官至中书侍郎。陈时,官为黄门郎。陈宣帝太建年间,为聘周主使,累官至太府卿。陈亡入隋,授任上仪同三司,除光州刺史。史称韦鼎博通经史,又通阴阳相术,善于逢迎,亦有政绩,现存诗作一首。另有同名后唐诗人。查看更多韦鼎的诗文
  • 徐仁嗣 徐仁嗣 生卒年不详。新郑(今属河南)人,宰相徐商子。懿宗咸通三年(862)登进士第,曾任司封员外郎,充翰林学士。僖宗乾符二年(875)迁司封郎中。事迹见《旧唐书·僖宗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下》、《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五及卷六。《全唐诗》存诗1首。查看更多徐仁嗣的诗文
  • 杨彝 杨彝 杨彝(1583-1661),字子常,号谷园(谷园),明末常熟人。应社创始人之一,唐市学派创始人,复社眉目。查看更多杨彝的诗文
  • 李夔 李夔 李夔(1047—1121),字斯和,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北宋官员,抗金名臣李纲之父。神宗元丰三年(1080)进士,通晓军事,抵御西夏来犯有功,后历任大宗正丞、太常少卿、京西南路安抚使等职。查看更多李夔的诗文
  • 郑缙 郑缙 生平无考。《全唐诗》存诗2首,其中《咏浮沤为辛明府作》,出《文苑英华》卷一五三、卷一六四;《莺》诗,《唐诗纪事》卷二九作孙处玄诗,明刻本《文苑英华》卷三二八作郑缙诗,中华书局影印本《文苑英华》新编目录作郑愔,未详孰是。查看更多郑缙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