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乞巧
  •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参考资料: 1、毓明笠,刘卓娟主编,中学生古典诗词赏读金典,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11,第212页 2、刘声锷,苗林,李农等主编,精选古诗词解读 含中小学生必背的全部古诗词,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07,第144页
  • 译文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妇女望着秋月穿针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注释
    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参考资料: 1、毓明笠,刘卓娟主编,中学生古典诗词赏读金典,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11,第212页 2、刘声锷,苗林,李农等主编,精选古诗词解读 含中小学生必背的全部古诗词,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07,第144页
  •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参考资料: 1、言鼎编著,古诗文诵读,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7,第58页
  •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盼着能够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参考资料: 1、毓明笠 刘卓娟主编.中学生古典诗词赏读金典: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11 :第213页
唐代的其他诗人
  • 李季兰 李季兰 李季兰(713年-784年)原名李冶,字季兰,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唐代女诗人、女道士。生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幼时住在四川三峡。查看更多李季兰的诗文
  • 卢鉟 卢鉟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宣宗大中、懿宗咸通间,尝任户部员外郎,历左司员外郎、庐州刺史。官终散骑常侍。事迹散见《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南部新书》卷辛、《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二及卷一二。《全唐诗》存诗1首。查看更多卢鉟的诗文
  • 韩思复 韩思复 韩思复(652~725年)字绍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官吏。少年勤学,事亲至孝,为人廉洁。查看更多韩思复的诗文
  • 周濆 周濆 周濆,生平不详。《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其集1卷,已佚。《粤诗搜逸》卷一谓是五代末至宋初昭州(今广西平乐)人周渭之弟,未详所据。《全唐诗》存诗4首。另《永乐大典》卷二八〇九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查看更多周濆的诗文
  • 元友直 元友直 元友直,生卒年不详。汝州鲁山(今河南鲁山)人,郡望河南(今河南洛阳)。元结之子。代宗大历中曾应进士试,德宗建中元年(780)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京畿尉。贞元中历官度支员外郎、度支郎中。十一、二年(795、796)间尚在朝,其后行迹无考。事迹散见颜真卿《唐故容州都督元君(结)表墓碑铭并序》、《元和姓纂》卷四、《唐会要》卷七六、《新唐书·顾少连传》、《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三及卷一四。《全唐诗》存诗1首。查看更多元友直的诗文
  • 韦元甫 韦元甫 少修谨,敏于学行。初任白马尉。探访使韦陟深器之,奏充支使。累迁苏州刺史,浙江西道团练观察等使。大历初,(公元七六六年)徵拜尚书右丞。出为淮南节度使,凡三年,以疾卒于位。今存之木兰歌,相传为元甫得自民间。他曾拟作一首,亦见乐府诗集及全唐诗中。查看更多韦元甫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