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参考资料: 1、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4601-4602页 2、郭有勤主编.长治在腾飞: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09:第289页
-
译文
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高耸在万里晴空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早春二月的潞州郊野依然是北风狂舞,寒气滚动。
李克用早有饮马黄河自立为王的野心,因此他一定会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打过太行山东。
唐王朝灭亡的日子即将到来,多么希望皇上能采用魏绛的办法,以期收到“五利”之功。
夕阳西沉,长亭遥对,心中悲痛到极点,忽然一曲哀伤的胡笳声又从戍楼的烽烟里传入我的耳中。注释
金桥:地名。唐属潞州,在今山西长冶市西南。事:唐昭宗大顺元年,沙陀藩镇李克用进据河北道南部的邢、洛、磁三州。朝中大臣们多数反对发兵讨李,而昭宗却采纳张浚的主张草率出兵,结果三战三败。李军势如破竹,昭宗被迫于大顺二年(891)二月为李克用加官晋爵,罢张浚官。
太行:山名。即太行山。
朔风:北风。
饮马:让马喝水。后也有军队进驻之意。典出《左传》。《左传》中载,晋楚之战时。楚军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渭北:渭水以北地区。诗中指长安。李克用的军队早已于唐中和三年(883)与黄巢起义军作战时就曾打进过渭北的长安。
射雕:指善于射雕的人。史载北齐斛律光尝从世宗于洹桥校猎,射落大离,丞相属刑子高叹曰:“此射雕手也。”诗中是以斛律光喻李克用。雕:是一种鸷鸟,猛健善飞,不易射中。山东: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百年徒有伊川叹:用《左传》中典故。 《左传》载,周朝大夫辛有见披发人(古代戎族,有披发的习俗)在野外祭祀而预言“不及百年,此其戎乎!”辛有死后,不过百年,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诗中用此典故来喻指唐朝的不祥国运。
五利宁无魏绛功: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大夫。晋国所在地山西,汉、戌杂居,矛盾尖锐。魏绛主张“和戌”,并举出其“五利”,被晋悼公采纳。施行后晋国出现了“修民事、田以时”的太乎局面。诗中用魏绛事隐曲地批评了对李克用的讨伐用兵。
笳:胡笳,汉时流行于西域一带的少数民族乐器。
戍烟:边防戍楼用以报警的烽烟。参考资料: 1、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4601-4602页 2、郭有勤主编.长治在腾飞: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09:第289页
-
这是一篇政治抒情诗 。《唐诗鼓吹评注》谓 :此诗“指孙揆败于沙陀之事”。沙陀,以族名代称藩镇李克用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李克用占据邢 、洛、 磁三州。昭宗不顾多数大臣的反对,采用了宰相张浚等人发兵讨李的主张。由于对形势估计不足,结果三战三败。张浚的副手孙揆,就在这年九月李克用破潞州(今山西长治西南)时被杀。李克用的军队乘胜纵兵夺掠晋、绛、河中一带 。百姓家破人亡 ,赤地千里 。大顺二年春正月 ,昭宗被迫罢了张浚等人的官,二月又为李克用加官晋爵 。 诗人吴融时在潞州金桥,有感于此,写下此诗。
首联“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的意思是: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红日、白雪、蓝天,色彩鲜明,宛若浮雕。时令已是早春二月,莽莽郊原依然是北风狂舞,寒意料峭。一个“尚”字,用得极妙,写出了诗人的心境和感触。目之所见,体之所感,丝毫没有春意。景色之美,气候之寒,更衬出诗人心中的悲凉。两句为下面的“感事”,渲染了气氛。
颔、颈两联,一连串用了四个历史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感叹。用典,是古典诗中常用的一种形象化的手法。一首诗中过多地用典,往往会弄得诗意晦涩难明。《金桥感事》虽连用数典,却不觉难懂。诗人正是在曲折变化中,贴切地表达了难以直言之隐旨,把抽象的感情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了,题旨亦因之更为突出、鲜明。“饮马”,是用《左传》故事。公元前579年,晋楚战争中,楚军骄横狂妄,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这里比喻李克用有“饮马于河”的军事野心。因为李克用的军队,早在公元883年(中和三年)与黄巢作战时,就已打进过帝都长安,故说“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用了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的故事。“雕”是一种鸷鸟,猛健善飞,不易射得。这里用斛律光的英勇善射,暗喻实力强大的李克用将要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地区。这句是说李军正蓄谋打过太行山。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笔锋一转,由述古喻今进而抒感言怀。诗人没有直抒胸臆,仍然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百年”句用了周朝辛有的故事。周平王迁都洛阳时,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个披发的人在野外祭祀。披发是戎族的风俗习惯,辛有据此预言这地方必将沦为戎人居住。辛有死后,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诗人在藩镇割据的混战中,预感到唐王朝必将灭亡。他不可能直陈其事,但又不能不说,所以用辛有的典故,巧妙地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辛有的预言生前无人理睬,死后却备受赞叹,这根本没有作用。肺腑之言,泻于毫端。尽管个人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但诗人仍希望皇上采用古时魏绛的方法,以期收到“五利”之功。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的大夫。晋国所在地的山西,是个汉、戎杂居的地方,民族间经常发生战争。魏绛曾建议用“和戎”方式解决矛盾,他认为“和戎”有“五利”,晋悼公采用了魏绛的主张,因此收到“修民事,田以时”的政治效果。这句,通过肯定魏绛,婉转地批判了唐王朝这次对李克用的用兵。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中以情景交融之笔结束全诗。夕阳西沉,长亭遥对,哀笳一曲,戍烟四起,在这般战乱凄凉的环境中,一位“惊时感事俱无奈”(见其《重阳日荆州作》)的诗人,独自忧愁、感伤。胡笳,是一种乐器,可以表达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这里用一“哀”字状胡笳声,不仅把客观世界的声音同诗人主观世界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暗示着这次战争的失败,必将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戍烟”,戍楼的烽烟,与在太平时节的缭绕炊烟全然不同,给人一种动乱不安的感觉。二句十四字,把情、景、事,声、色、形,熔铸于一炉,真是极尽精炼概括之能事。
全诗情感激越,悲愤凄怆,诗人的忧思愁绪,在诗中层层推进,千回百折,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心潮起伏。
参考资料: 1、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09:第1337-1338页 2、邓诗萍主编.唐诗鉴赏大典 4: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05:第195页
-
公元890年(大顺元年),朝廷发兵征讨藩镇李克用,战于太行山一带,三战三败。次年,诗人在潞州金桥(今山西上党)凭吊战场,写下此诗。
参考资料: 1、张忠纲主编.全唐诗大辞典 国家“九五”规划重点图书:语文出版社,2000.09:第2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