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今日良宴会
  •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
    参考资料: 1、郭茂倩编 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299-300
  • 译文
    今天这么好的宴会真是美极了,这种欢乐的场面简直说不完。
    这首筝曲的声调是多么地飘逸,这是最时髦的乐曲出神入化。
    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高论,知音者能体会出音乐的真意。
    音乐的真意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只是谁都不愿意真诚说出来。
    人生像寄旅一样只有一世犹如尘土,刹那间便被那疾风吹散。
    为什么不想办法捷足先登,先高踞要位而安乐享富贵荣华呢?
    不要因贫贱而常忧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地煎熬自己。

    注释
    良宴会:犹言热闹的宴会。良,善也。
    难具陈:犹言难以一一述说。具,备也。陈,列。
    筝:乐器。奋逸:不同凡俗的音响。‘
    新声:指当时最流行的曲调。指西北邻族传来的胡乐。妙入神:称赞乐调旋律达到高度的完满调和。
    令德:有令德的人,就是指知音者。令,善也。唱高言:犹言首发高论。唱,古作“倡”,这里泛用于言谈。
    真:谓曲中真意。指知音的人不仅欣赏音乐的悦耳,而是能用体会所得发为高论。
    “齐心”句:下面感慨为人人心中所有。同,一致。
    申:表达出来。
    奄忽:急遽也。飙(biāo)尘:指狂风里被卷起来的尘土。用此比喻人生,言其短促、空虚。
    策高足:就是“捷足先得”的意思。高足,良马的代称。
    据要路津:是说占住重要的位置。要想“先据要路津”,就必须“策高足”。路,路口。津,渡口。
    “无为”句:不要守贫贱,是劝诫的语气,和‘何不策高足’的反诘语气相称应,表示一种迫切的心情。
    轗(kǎn)轲:指困顿,不得志。

    参考资料: 1、郭茂倩编 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299-300
  •   这首诗写得很别致。全诗十四句,是主人公一口气说完的,这当然很质直。所说的内容,不过是在宴会上听曲以及他对曲意的理解,这当然很浅近。然而诗歌看似简朴,实则却婉曲;看似浅近,实则深远。

      此诗开头六句说:今天的宴会啊,真是太棒了!那个欢乐劲,简直说不安,光说弹筝吧,弹出的声调多飘逸!那是最时髦的乐曲,妙极了!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了高论,懂得音乐,便能听出其真意。这里,诗人首先就讲了宴会及其音乐的美妙。通过宴会音乐,引出了懂得音乐的人。

      接着抒情主人公说:那真意,其实是当前一般人的共同心愿,只是谁也不肯明白地说出。大家都能体会,但并不是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是不愿意说出来。这样,不但突出了“新声妙入神”,而都是能“识曲听其真”,为后面表现自己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思考奠定基础,做了坚实的铺垫。

      后面就是对人生的思考:人生一世,有如旅客住店。又像尘土,一忽儿便被疾风吹散。诗人在此是说,人生短暂的,但漂泊不定,长年累月,浪费光阴,人生的价值又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既然“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那么“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为什么不捷足先登,高踞要位?这样不但安享富贵荣华,而且也不再浪费生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

      最后主人公说:不要因贫贱而常忧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的煎熬自己,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要憋在心里。“不要守贫贱”就是劝诫士人不要死抱贫贱不放。可以说,诗人在劝诫士人,这与“何不策高足”的反诘语气相应,更好地强调了“策高足、踞路津”的迫切心情。也就是说,人生应该有所作为,要说出来,要行动。人具备了“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的能力,就要表现出来。

      主人公这段话,是兴致勃勃地说的,是满心欢喜地说的,是直截了当地说的。中间有用了不少褒意词、赞美词。讲“宴会”,用“良”,用“欢乐”、而且“难具陈”。讲“弹筝”,用“逸响”,用“新声”,用“妙入神”,用“令(美)德”,用“高言”。讲抢占高位要职,也用了很美的比喻:快马加鞭,先踞要津。整个诗歌就借音乐之美妙,告诉士人们,或者有志之士们,要勇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要勇于奋斗而“先踞要路津”,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这样,对于人生来说,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由此可见,这首诗的确很婉曲、很深远。它含有哲理,涉及一系列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参考资料: 1、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37-138
  •   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作者已佚,大多是文人模仿乐府之作。今人综合考察这十九首诗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其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这十九首诗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参考资料: 1、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7 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1
两汉的其他诗人
  • 徐淑 徐淑 徐淑,东汉女诗人(约公元一四七年前后在世),陇西(今甘肃通渭)人。秦嘉,生卒年不详。字士会。陇西(今属甘肃)人,徐淑丈夫。桓帝时,为郡吏,岁终为郡上计簿使赴洛阳,被任为黄门郎。后病死于津乡亭。徐淑有诗集传世。(《补续汉书艺文志》)所作今存《答秦嘉诗》一首及答书二篇。查看更多徐淑的诗文
  • 马援 马援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马援是最著名的伏波将军,被人尊称为“马伏波”。查看更多马援的诗文
  • 淮南小山 淮南小山 西汉淮南王刘安的一部分门客的共称。今仅存辞赋《招隐士》1篇。《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招隐士》当是其中仅存的1篇。此篇始见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题为淮南小山作,然而萧统《文选》则题刘安作。关于文章写作的背景,说法也不一。王逸说是小山之徒“闵伤屈原”之作,王夫之《楚辞通释》说是淮南小山“为淮南王召致山谷潜伏之士”而作,而不少研究者则以为是淮南小山思念淮南王的作品。查看更多淮南小山的诗文
  • 班婕妤 班婕妤 班婕妤(公元前48年—2年),西汉女辞赋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祖籍楼烦(今山西朔县宁武附近)人,是汉成帝的妃子,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作品仅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怨歌行》(亦称《团扇歌》)。查看更多班婕妤的诗文
  • 庞德公 庞德公 庞德公,字尚长,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名士、隐士。庞德公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亮、庞统等人交往密切。庞德公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被誉为知人。对诸葛亮、庞统等人早年影响较大,并得到诸葛亮的敬重。庞德公最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而终。查看更多庞德公的诗文
  • 东方朔 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年-前93年),本姓张,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德州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著名词赋家,幽默风趣且才华横溢,在政治方面也颇具天赋,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汉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查看更多东方朔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