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咏怀六首
  • 其一
    楚材称晋用,
    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
    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
    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
    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
    知余行路难。其二
    畴昔国土遇,
    生平知己恩。
    直言珠可吐,
    宁知炭欲吞。
    一顾重尺璧,
    千金轻一言。
    悲伤刘孺子,
    凄怆史皇孙。
    无因同武骑,
    归守霸陵园。其三
    榆关断音信,
    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
    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
    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
    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
    青山望断河。其四
    摇落秋为气,
    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
    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
    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
    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
    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
    谁论身后名。其五
    周王逢郑忿,
    楚后值秦冤。
    梯冲已鹤列,
    冀马忽云屯。
    武安檐瓦振,
    昆阳猛兽奔。
    流星夕照镜,
    烽火夜烧原。
    古狱饶冤气,
    空亭多枉魂。
    天道或可问,
    微兮不忍言。其六
    日色临平乐,
    风光满上兰。
    南国美人去,
    东家枣树完。
    抱松伤别鹤,
    向镜绝孤鸾。
    不言登陇首,
    唯得望长安。
    参考资料:
南北朝的其他诗人
  • 何逊 何逊 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查看更多何逊的诗文
  • 萧悫 萧悫 萧悫,(约公元561年前后在世)字仁祖,兰陵人。生卒年不详,约北齐武成帝太宁元年前后在世。工于诗咏。天保中,公元554年(左右)入齐。武平中,公元572年(左右)为太子洗马。陈后主时,为齐州录事参军,待诏文林馆。卒于隋。悫曾于秋夜赋诗,其两句云:“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颇为知音所赏。有集九卷,(《隋书志》及《两唐书志》)行于世。查看更多萧悫的诗文
  • 邹浩 邹浩 邹浩(1060—1111)字志完,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查看更多邹浩的诗文
  • 范晔 范晔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其中《杨震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强项令》选入中学教材。查看更多范晔的诗文
  • 阴铿 阴铿 阴铿(约511年-约563年),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其高祖袭迁居南平(在今湖北荆州地区),其父亲子春仕梁,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仕梁官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约在陈文帝天嘉末年去世。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查看更多阴铿的诗文
  • 柳恽 柳恽 柳恽,字文畅,生于宋泰始元年(465年),卒于梁天监十六年(517年)。祖籍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南朝梁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梁天监元年(502午)萧衍建立梁朝,柳恽为侍中,与仆射,著名史学家沈约等共同定新律。以后在朝中,历任散骑常侍、左民尚书,持节、都督、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今广东广州)刺史。又“征为秘书监、领左军将军”。曾两次出任吴兴(今浙江吴兴县)太守,“为政清静,人吏怀之。梁天监十六年(517年)卒,享年53岁。赠侍中,中护军。查看更多柳恽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