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参考资料: 1、马建东.《花间晚照——唐宋词品读》.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211-212 2、周笃文.《红袖添香婉约词》.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32 3、张海鸥.《唐诗宋词经典导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80 4、刘艳丽,王清淮.《国人必读古诗手册》(插图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228 5、谢真元.《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英汉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86 6、李树则.《唐宋词译注赏析》.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75-76
  • 译文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

    注释
    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
    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舴艋(zé měng):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吴儿:吴地的青少年。
    竞:指赛龙舟。
    笋柱:竹竿做的柱子。
    并:并排。
    拾翠:古代春游。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
    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
    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
    来不定:指往来不绝。
    行云:指如云的游女。
    放:停止。
    中庭:庭院中。
    杨花:柳絮。

    参考资料: 1、马建东.《花间晚照——唐宋词品读》.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211-212 2、周笃文.《红袖添香婉约词》.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32 3、张海鸥.《唐诗宋词经典导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80 4、刘艳丽,王清淮.《国人必读古诗手册》(插图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228 5、谢真元.《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英汉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86 6、李树则.《唐宋词译注赏析》.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75-76
  •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里有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千的画面。词一开头,不但写出了人数之众多,而且渲染了气氛之热烈。欢声笑语,隐约可闻。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这里有芳洲采花、尽兴忘归的剪影,有秀野踏青,来往不绝的景象。以上四句,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花园显得异常幽静。前句中着一“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后句中着一“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词里表现作者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兴趣还是很高。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传诵的名句,后人认为是在“三影”名句之上。

    参考资料: 1、蓝光中.《历代诗歌选读·下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52 2、林力.《宋词鉴赏大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93-94
  •   这首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岁次乙卯,退居故乡吴兴的张先度过了他人生的第八十六个寒食节,写下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 1、徐德琳,李红梅.《历代词选》.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70 2、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我见青山多妩媚——人与自然主题历代诗词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304
宋代的其他诗人
  • 钱公辅 钱公辅 钱公辅(1021~1072),字君倚,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宋代诗人。少从胡翼之学,有名吴中。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宋诗拾遗》卷四)。历通判越州、知明州,擢知制诰。英宗即位,谪滁州团练使。神宗立,拜天章阁待制知邓州,复知制诰,知谏院。熙宁四年(1071),由知江宁府徙知扬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三)。五年,卒(同上书卷二四○),年五十二。《宋史》卷三二一有传。查看更多钱公辅的诗文
  • 杨佥判 杨佥判 杨佥判名字不详。度宗时人。存词一首。查看更多杨佥判的诗文
  • 李谨言 李谨言 李谨言,应作李慎言,洪迈避宋孝宗讳而改。李慎言,字希古,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士人。北宋仁宗、神宗间在世。赵令畤少年时,曾从其学。今存诗3首,传为其梦中见宫妓抛球而吟。事迹见《侯鲭录》卷二、《梦溪笔谈》卷五。《全唐诗》收作唐人,系袭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卷六九,然《唐音癸签》卷三一已言其误。查看更多李谨言的诗文
  • 徐铉 徐铉 徐铉(916年—991年)南唐,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查看更多徐铉的诗文
  • 游次公 游次公 游次公,字子明,号西池,又号寒岩,建安(今福建建瓯)人,著名理学家游酢侄孙,礼部侍郎游操之子。乾道末,为范成大幕僚,多有唱和,又曾为安仁令。淳熙十四年(1187)以奉议郎通判汀州。著有《倡酬诗卷》,存词五首。查看更多游次公的诗文
  • 张端义 张端义 张端义,约公元一二三五年前后在世,即约宋理宗端平中前后在世。字正夫,自号荃翁,郑州人,居于苏州。少读书,兼习技击。端平中,(公元一二三五年)应诏三次上书。坐妄言韶州安置。查看更多张端义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