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有诗便写,无酒重赊。
    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
    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
    长安此时春梦热,多少豪杰。
    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
    比及眉未攒,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
    参考资料: 1、李伯钦编;崇贤书院释.图解元曲三百首:黄山书社,2016.03:第234页 2、毕宝魁,尹博著.元曲三百首译注评:现代出版社,2015.06:第349页
  • 译文
    先生我喝得醉了,仆童好好地搀扶着。
    有诗马上就写,没有酒喝就再去赊。
    山声小调想要唱一些、那些俗事咱不说,
    且向青天借一些松间的明月,陪伴俺度过今夜。
    长安城里这时候春梦非常热。多少英雄豪杰,
    一天过后明天早晨的明镜中就白发如雪,那么点几的乌纱帽实在难遮。
    多少可怜的人,星星大个县官也不能舍,晚年则才想着要出家入什么白莲社、等到你加入白莲社,
    腰也经过多少次地向人折,一切都已经晚了迟了许多。看看,那才是抛弃乌纱帽的陶靖节。

    注释
    三棒鼓声频:元代时令小调,所属官调不明,元散曲中仅曹德有出一曲。曲调弄三叠,构成急促的三棒鼓声。
    先生:指陶渊明。
    长安:指京城。
    春梦热:借用“黄粱一梦”典故,意谓京城里在朝百官此刻正做耆飞黄腾达的美梦。
    乌帽:指官帽。
    庐山社:慧远法师在庐山东林寺创建佛门白莲社。

    参考资料: 1、李伯钦编;崇贤书院释.图解元曲三百首:黄山书社,2016.03:第234页 2、毕宝魁,尹博著.元曲三百首译注评:现代出版社,2015.06:第349页
  •   这首曲是作者在观赏《渊明醉归图》时,有感于社会现实,在画轴上留下了这首曲子。“先生醉也,童子扶者。有诗便写,无酒重赊,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这几句描摹了一个隐居者的形象,不禁令人想起李白的《将进酒》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诗句,一杯美酒,一位隐士,兴之所至,随笔写来——这是多么惬意的场景啊!也暗中寄托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俗事”即尘俗之事,指追求功名富贵等,与下文“长安此时春梦热”相照应,讽刺了人们一心求取功名的社会现实。“多少豪杰,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比及眉未攒,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这是规劝朝中为官者早日归隐山林,免得落下凄惨的下场。“腰曾折”一句,化用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句,更加强了对这种做法的否定。这首曲通俗易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追寻隐逸的情调。
元代的其他诗人
  • 柯丹邱 柯丹邱 柯丹邱,生平不详。仅明代张大复《寒山堂曲谱》卷前的《谱选古今散曲传奇集总目》中,在《荆钗记》剧下,注称作者为“吴门学究敬先书会柯丹邱”。由此知柯氏为苏州人,大概是书会中的职业剧作家。查看更多柯丹邱的诗文
  • 吴澄 吴澄 吴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字伯清,抚州崇仁凤岗咸口(今属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1-2]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吴澄与许衡齐名,并称为“北许南吴”,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吴文正公全集》传世。曾著《列子解》,今已佚。查看更多吴澄的诗文
  • 王和卿 王和卿 王和卿,元代散曲家。大名(今属河北省)人,生卒年字号不详。《录鬼簿》列为"前辈名公",但各本称呼不同,天一阁本称为"王和卿学士",孟称舜本却称他为"散人"。他与关汉卿是同时代人,而又比关汉卿早卒。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现存散曲小令21首,套曲1首,见于《太平乐府》、《阳春白雪》、《词林摘艳》等集中。查看更多王和卿的诗文
  • 贾固 贾固 贾固,元(约公元一三六八年前后在世)字伯坚,山东沂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太祖洪武初前后在世。工散曲。官至中书左参政事。查看更多贾固的诗文
  • 李文蔚 李文蔚 李文蔚,元代戏曲作家。生卒年、字号不详。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江州路瑞昌县尹。从元好问、李治、张德辉等金遗老游于封龙山。至元十七年(1280)后,曾寄书白朴,时白已五十五岁,其年岁当相近。白朴有题为“得友人王仲常、李文蔚书”的〔夺锦标〕词,其中写“谁念江州司马沦落天涯,青衫未免沾湿”,可知李在官场曾受挫折。李文蔚著有12种杂剧,现存3种:《同乐院燕青博鱼》、《破苻坚蒋神灵应》和《张子房圯桥进履》。《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雪压苍松”。查看更多李文蔚的诗文
  • 王实甫 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查看更多王实甫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