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一枝花·杭州景
  • 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
    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
    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
    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
    [梁州第七]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
    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
    一陀儿一句诗题,一步儿一扇屏帏。
    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兀良,望钱塘江万顷玻璃。
    更有清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
    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
    [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
    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参考资料:
  • 看遍天下的锦绣河山,享尽全国的大好风光。
    刚刚归附元朝的杭州,曾经是南宋朝廷的温柔乡(国都)。
    绿水秀丽,青山奇峋,国家各处都值得我好好游历。
    此处真的太富贵:
    全城里精致的刺绣帷幕,上乘的飘逸风帘随处可见,
    喧嚣热闹,人声嘈杂成繁华一片。
    百十里四通八达的街道整整齐齐,数不胜数的亭台楼阁参差错落,没有半块被闲置的土地。
    松涛里的轩室、竹林间的悠径,培育草药的园圃、充满花香的小路,种植茶叶的园子、稻田里交错的阡陌,竹海掩映后的山坞,梅云笼罩下的潺潺溪流。
    行至一处就能随口吟咏一句好诗,走上一步就能看见一扇华美的屏风。
    杭州以西那美丽的盐场就似一带贵重的琼瑶,吴山色彩万千宛若油碧的翡翠层层叠叠。
    哎呀呀,看看钱塘江象是万顷的玻璃闪闪发光。
    还有清澈的溪泉翠绿的江水,华丽的游船在其上自由自在地悠闲来往。
    浙江亭紧紧挨着江流,正对着那险峻山岭、高耸峰峦上的棱峋怪石,足以欣羡、足能使我写下文章来记录。
    家家户户都隐约映衬着蜿蜒的流水,在绵延的翠绿山脉上楼阁突出显现,远远地看着西湖边暮色下的山势起伏。
    看了这山峦,望了那峰巅,(如此的美景)即使我有画笔,也不知道该画哪一边。
  •   “钱塘自古繁华”,特别是南宋以杭州为都城,经过一百多年的经营,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少见的美丽城市。这篇《杭州景》就是赞美杭州的绮丽风光,市井繁华的著名作品。【一枝花】描写杭州的历史变迁和都市的繁华景象;【梁州第七】具体描写杭州美丽的风光景色;【尾】称赞杭州景色的美不胜收。作者以清丽自然的语言、欣喜赞叹的笔调,描述了杭州“堪羡堪题”的锦绣风光,以及“楼阁参差”、“人烟凑集”的繁华景象。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深情厚意。作品运用铺叙手法,写景细腻生动而富有特征。

元代的其他诗人
  • 王挺秀 王挺秀 王挺秀,字号未详,山东益都(今山东益都县)人,淘金千户,事迹无考。约元世祖中统前后在世。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列在“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第二十人。贾仲明为其所补挽词云:“淘金千户甚风流,宝马金鞍称俊游,益都人物王挺秀,将《坑儒焚典》修,《草庵歌》和尚石头。驰花阵,夺锦筹百世芳留。”所作杂剧四种,惜均失传。《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月印寒潭”。查看更多王挺秀的诗文
  • 顾鉴中 顾鉴中 顾鉴中,生平、里籍均不详。《张小山小令选·附录》录其曲。注“元顾鉴中”。查看更多顾鉴中的诗文
  • 黄公望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汉族,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今划归苍南县)黄氏为子,居虞山(今宜山)小山,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查看更多黄公望的诗文
  • 秦竹村 秦竹村 秦竹村,生平、里籍均不详。壮岁乡闾,养志闲居,二十年窗下工夫。高探月窟,平步云衢。一张琴,三尺剑,五车书。查看更多秦竹村的诗文
  • 刘庭信 刘庭信 刘庭信元代散曲作家。益都(今山东)人。原名廷玉,排行第五,身黑而长,人称"黑刘五"。为南台御史(一说湖藩大参)刘廷□从弟。生卒年不详。《录鬼簿续编》说他"风流蕴藉,超出伦辈,风晨月夕,惟以填词为事。"刘庭信的作品以闺情、闺怨为主,题材比较狭窄,但是在当时却很有影响。查看更多刘庭信的诗文
  • 谢应芳 谢应芳 谢应芳(1295~1392)元末明初学者。字子兰,号龟巢,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稿》等。查看更多谢应芳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