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门柳丝千万结,风起花如雪。离别复离别,攀折更攀折,苦无多旧时枝叶也。
    长门柳丝千万缕,总是伤心树。行人折嫩条,燕子衔轻絮,都不由凤城春做主。
    参考资料: 1、梁川等.《元曲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傅德岷等.《元曲鉴赏辞典·图文本》:长江出版社,2011-04:第230页
  • 译文
    长门宫外的柳条千缕万缕,微风中柳絮如雪一般白。行人次次离别时,把折柳反复相赠,再次相送时,苦了柳树已不剩枝叶可让人相赠。
    长门宫前的柳条千行万行,总引起我的嗟伤。行人任意把嫩枝攀折,燕子衔走了柳花飞向远方。京城的春神又作得什么主张?

    注释
    长门:汉长安宫名,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即居此。
    花如雪:柳絮像雪一样白。
    攀折:古人送别时,多折柳枝相赠。
    伤心树:柳枝在离别时被攀折相送,它总是与离别的伤感联系在一起,故称伤心树。
    行人折嫩条:古人送行,折柳相送,取“柳”与“留”音谐,故以此表示惜别。
    衔轻絮:叼着柳絮归巢。轻絮,柳花的飞絮。
    凤城:京城的别称。

    参考资料: 1、梁川等.《元曲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傅德岷等.《元曲鉴赏辞典·图文本》:长江出版社,2011-04:第230页
  •   元末陶宗仪在所著《辍耕录》中记载了曹德作《清江引》的事,认为是伯颜专权,擅杀郯王彻彻都、高昌王帖木儿不花,曹德写二曲张贴于五门以讽之。考证《元史》得此为元顺帝时的伯颜,他拥戴顺帝有功,皇后伯牙吾氏的亲属忌怕伯颜专权,发生内争。伯颜尽杀皇后党羽,把皇后幽禁于冷宫,不久加以暗杀,所以《清江引》是为皇后被幽被杀所作,不单指伯颜杀彻彻都等人。

    参考资料: 1、蒋星煜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5:第927-929页
  •   第一首,前两句“长门柳丝千万结,风起花如雪”,乃描写长门春景。长门宫外垂柳万千,春风照拂,雪白的柳絮漫天飞舞。表面上看,似乎很有生机,而实际上“长门”乃失宠的后妃或未得宠爱的宫女粉黛居住的冷宫。居住在冷宫的人,其怨恨之深,是难以言状的。柳丝缕缕下垂,条理分明,本无所谓“结”,却有“千万”。可见并非实写,而是借以比喻被幽禁的皇后内心的无限寂寞和愁肠百结。宫外春柳的繁盛,更显出宫内的冷清,更加衬托了幽居长门之人的无限哀愁。其中第二句,标明为暮春时节,而“风起”暗指伯颜擅权残害忠良之风,以柳絮如雪花般纷纷飘零,隐喻朝中无数无辜的官员文士,被排挤陷害而去。

      接三句,揭示了长门柳的悲惨遭遇。长门虽为冷宫,但毕竟是皇宫重地,“长门”之柳不是门边道旁的柳树,不能随意的任人攀折。如今,却“攀折更攀折,苦无多旧时枝叶也”。古人尚有折柳送别的习俗。“离别复离别”,意指一次次的折柳赠别,不断地经历着生死离别。“长门柳”便一再被攀折,旧时的枝叶也就不多了。末句“无多旧时枝叶”和首句“柳丝千万结”相对照,既描绘了柳枝由多到少的变化过程,又讽刺伯颜把朝中上下旧的臣僚官员排斥殆尽,喻示了皇室宗亲的不断离去,不断被杀,逐渐稀少。

      第二首,写长门宫前的柳树,即使长有千万缕柳丝,也总是一棵伤心的树。行人攀折嫩绿的柳条,燕子衔走了飞扬的柳絮。这一切,只因为京城中都由不得春天做主。开头两句,写长门柳枝繁叶茂,春意盎然,但毕竟是在长在冷宫外,也难逃悲剧命运。暗喻伯牙吾氏虽贵为皇后,照样被幽禁,同时预示了她最终被害的悲惨结局。而“行人折嫩条,燕子衔轻絮“进一步阐释伤心的理由,是因为”行人“和”燕子“的无情摧残。末句”都不由凤城春做主“,喻指当时伯颜专权,奸佞当道,皇帝昏庸无能和不由皇帝做主的朝政现实。

      这两首小令立意新巧,把尖锐激烈的朝政讽刺内容,隐于被摧残的柳树描写中,寄意深远,善于化用典故,且不着痕迹。

    参考资料: 1、蒋星煜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5:第927-929页
元代的其他诗人
  • 邵亨贞 邵亨贞 邵亨贞(1309~1401)元代文学家。字□孺,号清溪。云间(今上海松江)人。曾任松江训导。邵亨贞生当元、明之际,入明后生活近30年。终于儒官,足迹不出乡里。著有《野处集》4卷、《蚁术诗选》1卷、《蚁术词选》4卷。查看更多邵亨贞的诗文
  • 秦竹村 秦竹村 秦竹村,生平、里籍均不详。壮岁乡闾,养志闲居,二十年窗下工夫。高探月窟,平步云衢。一张琴,三尺剑,五车书。查看更多秦竹村的诗文
  •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1244年6月20日),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图撒合里,契丹族,蒙古帝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宰相,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攻占燕京时候,听说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向他询问治国大计。而耶律楚材也因对金朝失去信心,决心转投成吉思汗帐下他的到来,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产生深远影响,他采取的各种措施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础。乃马真后称制时,渐失信任,抑郁而死。卒谥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查看更多耶律楚材的诗文
  • 王修甫 王修甫 王修甫,东平(今属山东省)人。约生于金末,卒于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一生漫游齐、梁、燕、卫之间,能诗善词,与王恽相交善。恽称其“樊川风调锦囊诗”,“望君冠盖凤凰池”。《秋涧集》卷七十四有《水调歌头》《送王修甫东还》词,卷十四有《赠王修甫》、卷十六有《挽王修甫》诗。查看更多王修甫的诗文
  • 吴昌龄 吴昌龄 吴昌龄,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人,生卒年不详,其生活前期曾在内蒙从事过军屯,后期升任婺源(今属江西省)知州。元代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才人有所编传奇(即杂剧)行于世者五十六人”之中,即吴昌龄属于元代前期作家。尤其他的《西天取经》是元代最早的较成熟的取经杂剧,于后世取经剧及小说影响巨大:他的回回杂剧《老回回探狐洞》、《浪子回回赏黄花》等直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风情,题材别具一格,表明吴昌龄在开拓杂剧题材方面独具眼光,在元杂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认识价值。查看更多吴昌龄的诗文
  • 刘秉忠 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年),初名刘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刘秉忠。元朝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刘秉忠是元初政坛一位很具特色的政治人物,对于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又是一位诗文词曲兼擅的文学家。至元十一年,逝世。元世祖赠太傅,封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时,追赠太师,改谥文正。元仁宗时,追封常山王。查看更多刘秉忠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