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参考资料: 1、葛杰 仓阳卿选注,绝句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07月第1版,第201页 2、张志兴注,绝句精选,学林出版社,2005年08月第1版,第282页 3、陈昊,若松,赵晗注译,白话绝句三百首,三秦出版社,1992.11,第302页
  • 译文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
    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有几家的坟上会有子孙来扫墓呢?

    注释
    陈秀才:作者友人,其人未详。沙上:陈秀才的家乡,地址不详。
    省(xǐng)墓:扫墓,祭奠故去的亲人。
    血泪:极度悲痛时流出的眼泪。
    乱后:指元末战乱以后,元末有长达二十余年的农民军与政府军和地主武装之间的大混战。
    寒食:寒食节,清明前两天(一说前一天),旧习俗这天扫墓、祭祖。
    过:过去了,尽了。

    参考资料: 1、葛杰 仓阳卿选注,绝句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07月第1版,第201页 2、张志兴注,绝句精选,学林出版社,2005年08月第1版,第282页 3、陈昊,若松,赵晗注译,白话绝句三百首,三秦出版社,1992.11,第302页
  •   这首诗通过清明节没人祭扫荒坟的一个生活面,写出经过元末大战乱后,农村萧条凋敝的情景。此诗前两句写陈秀才还乡的情景,之后诗人自己也免不了悲从中来;后两句想象清明节墓地上的情景,反映了元末战乱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全诗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意境渐宽,感人至深。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两句写此时此地,写诗人送陈秀才“还乡”之景。“满衣血泪与尘埃”表现了陈秀才本人的形象,陈秀才劫后余生,还乡时的形象,很是悲哀。“乱后还乡”点题,交待了时间背景,继而引出后两句。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两句写彼时彼地,是诗人想象清明节广大农村墓地上的情景。乱后家乡,百姓家破人亡,没有后辈到尊长的墓前来祭扫家乡,已经满目荒凉。这两句反映出战乱后萧条破败的乡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这首诗写战乱后,人生悲伤,农村荒凉之场景,感叹了元末大战“乱后”广大百姓家破人亡的惨象,诗笔由近及远,由个别及一般,意境由浅入深,由窄变阔。全诗表现了诗人同情民生疾苦的心境。诗笔由近及远,由个别及一般,意境由浅入深,由窄变阔,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 1、迟乃义著,明人绝句的诗情画意,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06,第27-28页 2、木河主编;王金梅选注,乖孩子学名诗 明代诗歌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8,第42页
明代的其他诗人
  • 文嘉 文嘉 文嘉(1501~1583),字休承,号文水,明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今江苏苏州)。文徵明仲子。吴门派代表画家。初为乌程训导,后为和州学正。能诗,工书,小楷清劲,亦善行书。精于鉴别古书画,工石刻,为明一代之冠。画得徵明一体,善画山水,笔法清脆,颇近倪瓒,着色山水具幽澹之致,间仿王蒙皴染,亦颇秀润,兼作花卉。查看更多文嘉的诗文
  • 陆娟 陆娟 陆娟,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明弘治时期。松江(今属上海市)人,能诗。华亭陆德蕴(润玉)之女,马龙妻。其父隐居北郭,有高行,曾为明代书画家沈周的老师。查看更多陆娟的诗文
  • 边贡 边贡 边贡(1476~1532)字庭实,因家居华泉附近,自号华泉子,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官至太常丞。边贡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后来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称为明代文学“前七子”。查看更多边贡的诗文
  • 高攀龙 高攀龙 高攀龙(1562年-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后遇父丧归家守孝。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高攀龙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查看更多高攀龙的诗文
  • 俞彦 俞彦 [明](约公元一六一五年前后在世)字仲茅,上元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前后在世。万历二十九年(公元一六0一年)进士。历官光禄寺少卿。彦长于词,尤工小令,以淡雅见称。词集今失传,仅见于各种选本中。查看更多俞彦的诗文
  • 石玠 石玠 石玠,男,河北藁城市徐村人,字邦秀。弘治中,由汜水知县召为御史。查看更多石玠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