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登岳阳楼二首
  •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参考资料: 1、陈与义 著 白敦仁 注.陈与义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48-552 2、原建平.基础训练文言文全解·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大象出版社,2011
  •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以东长江以西,落日缓缓下沉,无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一动不动。
    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一直到暮色。
    跋涉万里来此还要登高望远,三年辗转历尽危难还要独登危楼。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晴空万里,湖面风平浪静,天空倒映在平湖中,行驶的帆船和大雁好似都漂浮在空中。
    晚秋后异乡旅人登楼望景,落日缓缓落在君山之中。
    向北看只见稀疏的白色枯草,向南望则看见枫叶红艳似火。
    一路只顾观赏风景很少留神思考,结果到了巴陵还未作出好的诗篇。

    注释
    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徙(xǐ)倚(yǐ):徘徊。
    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吊古:哀吊,凭吊。
    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
    杪(miǎo)秋:晚秋。
    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
    白首:白发。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
    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参考资料: 1、陈与义 著 白敦仁 注.陈与义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48-552 2、原建平.基础训练文言文全解·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大象出版社,2011
  •   其一

      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终于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其二

      第一首写登楼,而第二首转写景和归途。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这就描绘了多种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风”三字略显俗套,但这正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同韵味,不加修饰,只是写的是湖水之壮美,这更显手法独特。第二联写人亦写景,而且再次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第三联起,开始写诗人的归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将诗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则见枫叶红红,这一联的描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对仗工整,别有韵味。最后两句就是写诗人只顾观景,写着的诗到了江陵还未完,这就从侧面衬托了长江洞庭之间风光之好。整首诗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样,是“忧”的,因为两首诗记述的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隐藏了,这首诗实际上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参考资料: 1、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30-831 2、彭锡瑞,七律二首 登岳阳楼,朔方,1983
  •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参考资料: 1、鲍时迪.诗词名句鉴赏辞典:长江出版社,2008
  •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上岳阳楼,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这两首就是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 1、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30-831 2、彭锡瑞,七律二首 登岳阳楼,朔方,1983
宋代的其他诗人
  • 张白 张白 字虚白,清河(今属河北)人,一作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少应举不第,遂为道士。自称白云子。常挑一铁葫芦,得钱便饮酒。宋太祖开宝间南游荆渚。后至武陵,居龙兴观,郡守深加礼重。死葬武陵城西。据云半年后有人在扬州酒肆中见之,世以为神仙。著《武陵春色》诗300首,多已散逸。事迹见《诗话总龟》卷四六引《郡阁雅谈》、《括异志》卷六引柳应辰《祠堂记》。《全唐诗》误作唐人收入,收诗3首。查看更多张白的诗文
  • 朱耆寿 朱耆寿 耆寿字国箕,闽人。约生政和初,乾道八年(1172)特奏名,监临安赤山酒。年八十馀而终。查看更多朱耆寿的诗文
  • 魏了翁 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查看更多魏了翁的诗文
  • 梁栋 梁栋 (1242——1305)字隆吉,湘州(在今湖北)人,迁镇江(今属江苏)。咸淳四年(1268)进士。迁宝应簿,调钱塘仁和尉,入师幕。宋亡,归武林,后卜居建康,时往来茅山中。《全宋词》存其词三首。查看更多梁栋的诗文
  • 赵希蓬 赵希蓬 赵希逢(生卒年不详)一作希蓬,宋宗室,太祖四子秦王德芳八世孙,太祖九世孙(《宋史·宗室世系表》八)。与华岳诗词酬唱往来,有《华赵二先生南征录》今不传。词见《诗渊》第二十五册。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为汀州司理参军(明嘉靖《汀州府志》卷一一)。开禧初华岳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编管建宁时,希逢与华交往甚密,差不多尽和华《翠微南征录》中诗。《南征录》中亦有《贺赵法曹》《答赵法曹》等诗,当即其人。原诗题注中介绍其生平为字可久(一作可父),“以词赋明经屡首监曹,初尉赣之石城,……次任建安法曹。明查看更多赵希蓬的诗文
  • 赵溍 赵溍 赵溍(生卒年不详),字元溍,号冰壶,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度宗咸淳七年(1271)为淮东统领兼知镇江府(《宋史》卷四六《度宗本纪》)。咸淳九年,迁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至正金陵新志》卷三)。端宗景炎元年(1276)为江西制置使(《宋季三朝政要》卷六)。《全宋词》录其诗二首。查看更多赵溍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