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送参寥师
  •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参考资料: 1、董治祥,刘玉芝著.鹤兮归来 苏东坡在徐州: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12:第124页
  • 译文
    参寥大师你学习佛法,百念俱无。
    剑环头上的小孔仍只传来风过的小声,焦谷上依然没有新生出小芽。
    为什么要跟我们这些人一样好作诗歌?
    你的文章都是文采华美,新出的诗篇如玉屑一样精美,语句清平而深刻。
    韩愈谈论到张旭狂草时,认为张旭心中并未屏蔽万事,
    反而将其忧愁与不平之气,统统寓于笔端任其驰骋。
    韩愈很奇怪高闲浮屠氏的草书,视人身为丘井。
    颓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发出像张旭那样豪迈而不受拘束的气魄呢?
    仔细一想其实不然,真实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泡影。
    要想使诗句巧妙,不要嫌恶于空和静。
    虚静因而能懂得万物之变化,空明所以能接纳万事之境界。
    阅历世事行走于人间,只见栖身于世外云岭。
    咸味酸味杂列于诸食物里,其中有着极其隽永的韵味。
    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碍,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注释
    苦空:佛教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人生老病死为苦,一切皆虚无,并非实体,为空。
    吷(xuè)血:吹气声,表示小而短的声音。剑首,指剑环头的小孔。
    焦谷:火烤干枯的谷类。颖:子粒的芒壳尖。
    玉屑:比喻文词佳美,字字如珠玑飞屑。
    退之:韩愈,字退之。
    浮屠人:出家人。
    诗法:指诗歌与禅法,这两者并不相悖,而统一于“空静”,并由此而获得“至味”和“妙”的境界。
    请:领受,明确接受。

    参考资料: 1、董治祥,刘玉芝著.鹤兮归来 苏东坡在徐州: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12:第124页
  •   此诗取韩愈论高闲上人草书之旨,反其意而论诗,最后落实到“诗法不相妨”上,表达了苏轼对禅与诗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说来,禅宗要求不立文字。诗歌则是语言的艺术,二者区别甚大。但在艺术实践中,诗人以及批评家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性。所以宋人李之仪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与李去言》中说: “说禅作诗,本无差别。”固然,要把二者的“本无差别”处说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有线索可寻。比如,禅与诗都注重对主观精神的反映,禅宗固然是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诗歌亦宣称“一切景语皆情语”,因而驱遣万象以就我。所以南宋释绍嵩在《亚愚江浙纪行诗自序》说:“禅,心慧也;诗,心志也。慧之所之,禅之所形;志之所之,诗之所形。”另外,如禅思和诗思的不可预测性,禅语和诗语(部分追求“直寻”的作品当是例外)的非逻辑性,都颇能相通。宋代禅学大兴,风行于士大夫之中,因而“学诗浑似学参禅”一类的话头,成为一时风气,而从时间上看,苏轼这首诗可谓得风气之先,对后来严羽诸人以禅喻诗,分别宗乘等,都不无影响。
宋代的其他诗人
  • 和岘 和岘 和岘(933-988),字晦仁,开封浚仪(开封)人,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生。父凝,晋宰相,花间集词人。岘十年等朝为著作郎。建隆初,太常博士。太平兴国二年(977),为京东转运使,坐事削籍。端拱元年(988),主客郎中,判太常寺兼礼仪院事。是年卒,年五十六。查看更多和岘的诗文
  • 韩元吉 韩元吉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汉族,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韩元吉词多抒发山林情趣,如〔柳梢青〕"云淡秋云"、〔贺新郎〕"病起情怀恶"等。著有《涧泉集》、《涧泉日记》、《南涧甲乙稿》、《南涧诗余》。存词80余首。查看更多韩元吉的诗文
  • 丘处机 丘处机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道教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丘处机为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敬重,并因以74岁高龄而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行程35000里)。查看更多丘处机的诗文
  • 张嵲 张嵲 张嵲(1096—1184),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查看更多张嵲的诗文
  • 周必大 周必大 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周必大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查看更多周必大的诗文
  • 苏洵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查看更多苏洵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