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送子由使契丹
  •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参考资料: 1、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70 2、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71-173 3、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2-73
  • 译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注释
    适:往。
    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凌:冲冒。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后泛指强盛的边地民族。此处指契丹。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苏轼时知杭州。
    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

    参考资料: 1、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70 2、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71-173 3、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2-73
  •   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苏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

    参考资料: 1、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70 2、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71-173
  •   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旬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参考资料: 1、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70 2、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71-173
宋代的其他诗人
  • 郑域 郑域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光宗绍熙中前后在世。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曾倅池阳。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随张贵谟使金,著有燕谷剽闻二卷,记金国事甚详。嘉定中官行在诸司粮料院干办。域能词,花庵词选中录存五首。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松窗词》一卷。杨慎《词品》卷四谓其《昭君怨》咏梅词“兴比甚佳”,又《画堂春·春思》词“乐府多传之”。查看更多郑域的诗文
  • 黄公度 黄公度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八年进士第一,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罢归。除秘书省正字,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九年,差通判肇庆府,摄知南恩州。桧死复起,仕至尚书考功员外郎兼金部员外郎,卒年四十八,著有《知稼翁集》十一卷,《知稼翁词》一卷。查看更多黄公度的诗文
  • 张抡 张抡 [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开封(今属河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尝于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高宗莅聚景园,抡进柳梢青词;淳熙六年(公元一一七九)三月,高宗再莅聚景园,抡进壶中天慢词;九月,孝宗幸绛华宫,抡进临江仙词:均赐赉极渥。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查看更多张抡的诗文
  • 沈瀛 沈瀛 沈瀛[yíng],字子寿,号竹斋,绍兴三十年进士。吴兴归安(今浙江湖州市)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历官江州守(今江西九江)、江东安抚司参议。有《竹斋词》1卷,明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村丛书》本。查看更多沈瀛的诗文
  • 刘克逊 刘克逊 刘克逊(一一八九~一二四六),字无竞,莆田(今属福建)人。克庄弟。以父荫补承务郎。宁宗嘉定间知古田县(清乾隆《古田县志》卷五)。累迁知邵武军。理宗嘉熙间知潮州(清乾隆《潮州府志》卷三一)。淳祐五年(一二四五)知泉州(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六)。六年卒,年五十八。事见《后村大全集》卷一五三《工部弟墓志铭》。查看更多刘克逊的诗文
  • 祝穆 祝穆 祝穆(?~1255年),少名丙,字伯和,又字和甫,晚年自号“樟隐老人”。祖籍婺源(今属江西),曾祖祝确为朱熹的外祖父,父康国是朱熹表弟,跟随熹母祝氏居崇安。查看更多祝穆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