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泊平江百花洲
  •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参考资料: 1、缪钺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69,1479 2、陈衍选编.宋诗精华录全译 (下)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739
  • 译文
    江南一带最美的地方是苏州,为王事奔走我却得以纵情遨游。
    半生中三江五湖都乘船走遍,十年里四次停泊在这百花洲。
    我跟岸边的杨柳都互相熟识了.眼前的云山执着地把我挽留。
    不要责怪这孤舟漂泊不定吧。我自己本来就是一只孤舟。

    注释
    平江百花洲: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
    王程: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参考资料: 1、缪钺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69,1479 2、陈衍选编.宋诗精华录全译 (下)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739
  •   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杨万里于1154(绍兴二十年)中进士,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萃,以后历任内外官职,奔走于江湖间,到写这首诗时,已经半世(指一个人的半生)之多;十来年间,因主程所经,曾四次泊舟于百花洲畔。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调子并不沉重,毋宁说还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历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这一联在对仗上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多用数目字成对,如“半”对“十”“三”对“四”“五”对“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并不同(下句的“泊”是动词,与上句的“江”为名词不同,五湖棹与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调)。这样一种对仗,表现出诗人的巧思,具有一种轻快流利、拗折错落的美感。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颈联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这样写,既饶情致,又不落套。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层地得到表现,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将主观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过来有用被感染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联承“半世三江五湖棹”从眼前泊岸的孤舟兴感,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上句先放开一步,下句却透过一层,揭示了事情的底蕴。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参考资料: 1、缪钺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69,1479
  •   作于1190年(宋光宗绍熙元年),杨万里在年初伴送金国贺正旦使北返,行船至平江停泊在百花洲时,感慨自己一生漂泊,写诗抒怀。

    参考资料: 1、[宋]杨万里著.杨万里集:三晋出版社,2008:96
宋代的其他诗人
  • 颜奎 颜奎 颜奎(1234—1308),南宋末遗民词人。字子瑜,号吟竹,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端平元年(1234)生,至大元年(1308)卒。《全宋词》存其词8首。查看更多颜奎的诗文
  • 游次公 游次公 游次公,字子明,号西池,又号寒岩,建安(今福建建瓯)人,著名理学家游酢侄孙,礼部侍郎游操之子。乾道末,为范成大幕僚,多有唱和,又曾为安仁令。淳熙十四年(1187)以奉议郎通判汀州。著有《倡酬诗卷》,存词五首。查看更多游次公的诗文
  • 范曦文 范曦文 [约公元一二七九年前后在世]字景文,号药庄,钱唐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末前后在世。太学生,成淳二年,(公元一二六六年)与叶李等上书劾贾似道,似道文致其泥金饰斋,窜禹州。入元,程剧夫荐蔚曦文与赵孟頫于朝,孟应诏,曦文刘迄不受职。(绝妙好词笺云“以程钜夫荐,卷江浙懦学提转长兴丞”此从四库提要)流寓无锡以终。曦文著药庄废稿,又有对床夜话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查看更多范曦文的诗文
  • 周弼 周弼 周弼(一一九四--一二五五),字伯弜,(又作伯弼,正卿),汝阳(今河南汝南)人,祖籍汶阳(今山东汶上)。周文璞之子。与李龏同庚同里。诗书画皆工,尤擅画墨竹。宁宗嘉定间进士(《江湖后集》卷一小传)。曾任江夏令。十七年(1224)即解官(本集卷二《甲申解官归故居有以书相问者》)。以后仍漫游东南各地,是否复官不详。卒于理宗宝佑三年(1255)。查看更多周弼的诗文
  • 丁仙现 丁仙现 丁仙现,宋杂剧演员。或作丁先现,丁线现。其艺术活动年代,历经神宗熙宁、哲宗元祐、绍圣,迄徽宗崇宁(或政和)年间(1068—1106或1111)。为宫廷教坊使数十年,时人呼为丁使。亦作场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南角楼街巷诸瓦肆勾栏。才思敏捷,敢于诮弄当时执政者及社会庸俗风气,人称“台官不如伶官”。精于审音,崇宁初大乐阙微调,议补,先现以为不可妄增。他乐工补作《黄河清》之类成,声终不谐,末音寄杀他调。使先现听之。先现则谓:“曲甚好,只是落韵”。能为词,有《绛都春·上元》传世。查看更多丁仙现的诗文
  • 吴激 吴激 吴激(1090~1142)宋、金时期的作家、书画家。字彦高,自号东山散人,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北宋宰相吴栻之子,书画家米芾之婿,善诗文书画,所作词风格清婉,多家园故国之思,与蔡松年齐名,时称“吴蔡体”,并被元好问推为“国朝第一作手”。查看更多吴激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