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哀郢二首
  •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参考资料: 1、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925-926页
  • 哀郢(yǐng):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
    祚(zuò):王业,国统。
    “北盟”句:战国时,齐晋两国都在楚的北方,楚与齐晋联盟,对秦争强。
    章华:指章华台,春秋时楚灵王所筑,遗址在今湖北。
    云梦:湖名。莽苍:苍茫广大的样子。
    草合:野草围绕。
    “盗穿”句:指荒坟被盗,狐兽当作巢穴。
    离骚:屈原忠心爱国,反受毁谤被放逐,作长诗《离骚》以抒发怨恨。《离骚》也是屈原辞赋的统称。灵均:屈原的号。
    废城:指郢城。荆榛:荆树丛。
  •   第一首从回顾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着笔,与其衰落败亡的结局以及今日遗址荒芜的景象,作强烈的对比。“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是说楚国远承商周二代的王业,国统由来久长,在发展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楚原是商的属国,后至周,又被周成王正式封为诸侯国。因此可以说“是远接商周祚最长”了。“祚”,指王统。

      第二联顺接上联意,写楚国最终由盛而衰,以至为秦所灭。“章华歌舞终萧瑟”,写的便是这种历史的结局。“章华”,即章华台,楚国离宫,旧址有几处,此当指沙市之豫章台。当年章华台上的歌舞,早已萧索寂寥了,但是,“云梦风烟旧莽苍”:楚地著名的云梦泽,气象依旧,风烟迷蒙,阔大苍茫。这里,诗人以章华歌舞之短暂映照云梦风烟之永恒,产生强烈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叹,揭示出历史发展之无情。

      第三联由历史的回顾转为对眼前景象的描写:“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当年郢都宫殿旧址,如今已野草滋蔓,唯见雁群时时飞起;早已被盗掘的荒坟野冢,如今成了狐兔藏身之所。这景象是多么凄凉败落,它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是当年楚国衰亡的象征。而导致楚国衰亡的原因,正是屈原在《离骚》中所尖锐指出的,贵族蒙蔽君王,嫉贤还能,朋比为奸惑乱国政。这一历史的教训,使得千秋仁人志士莫不感到感慨万分,热泪沾裳。末联“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是诗人对楚之衰亡所作的结论,也是全诗主旨之所在。“灵均”是屈原的字,“灵均恨”,既是屈原在《离骚》中所无法尽情宣泄的家国无穷之恨,也是陆游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与屈原共命之叹。

      第一首以议论起笔,以抒情落笔,中间两联写景,情寓于景。第二首则首尾写景,中间抒情,情因景而发。第一联:“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荆州”,即指郢都;“徂岁”,犹言过去的岁月;“下阪轮”,即下坡的车轮,这里用以形容流光迅速。此联是说荆州十月便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时光的流逝的感慨,这是一个胸怀大志、迫切要求报国效命的志士的感慨,是在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中包含着对人事代谢现象的探寻。第二联由对屈原的怀想而抒发对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这是伤古,又是悼今。“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写得极为沉重。是啊,天行有常,何曾有导致壮士途穷困厄之心;自古以来,皆因人事之非,以致多少像屈原这样的贞臣节士去国离乡,放逐江湖。这一切怎不令人顿生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发泄。诗的第三联“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正是表达这样一种感情。但是,诗人心中那报国无门的怨愤和苦闷是无法解脱的,所以“淋漓痛饮”于长亭薄暮之中,更显孤独;“慷慨悲歌”于白发初生之际,自增惆怅。这种心情只有泽畔行吟的屈原可以与之相通,美人迟暮悲今古,一瓣心香吊屈平。但眼前却是“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末联勾画出的这种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惨淡景象,深深地印在诗人的心上,也引起读者的沉思。

      陆游的优秀诗篇大都回荡着爱国激情。在这组诗中,诗人的一纸诗情,又是通过郢都古今盛衰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并且借屈原的千古遗恨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杨万里说陆游诗“尽拾灵均怨句新”(《跋陆务观剑诗稿》),正可概括这首诗的特色,读后,确如朱熹所云:“令人三叹不能自已。”(《答徐载叔赓》)公元年1178(淳熙五年)五月,陆游又写了《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皆抒发同一感慨。

    参考资料: 1、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925-926页
  •   公元1170年(乾道六年)出任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初夏,他从家乡出发,沿长江西上入蜀,九月过荆州(今湖北江陵)。此地为战国时楚故都郢,他触景生情,怀古伤今,遂向慕屈子,慷慨悲歌,以屈原《哀郢》为题,写了两首七律,以抒发自己炽烈的爱国情怀。

宋代的其他诗人
  • 董德元 董德元 董德元(1096—1163),字体仁,江西省乐安县流坑人,南宋恩榜状元。生于绍圣三年(1096)。累试不第,特奏补文学。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举,殿试时欲点为第一,以有官之故,改为进士第二名,赐“恩例与大魁等”,时称“恩榜状元”。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侍郎。绍兴二十五年(1155),任参知政事,掌左仆射(副宰相)职权。[1]秦桧死,罢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寻被论落职。隆兴元年(1163)卒,年六十八。查看更多董德元的诗文
  • 朱敦儒 朱敦儒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查看更多朱敦儒的诗文
  • 曹勋 曹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查看更多曹勋的诗文
  •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查看更多梅尧臣的诗文
  • 曹希蕴 曹希蕴 曹希蕴即曹仙姑,生卒年不详,北宋著名女冠。字希蕴,女道士,世号曹仙姑,后宋徽宗赐名道冲,诏加号“清虚文逸大师”、“道真仁静先生”。赵州宁晋(今邢台宁晋)人,曹利用族孙,宋史艺文志有曹希蕴诗歌后集二卷,苏轼曾叹赏其诗。从陈撄宁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作《〈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以来,曹仙姑之名开始广为道教研究者和气功爱好者所知。查看更多曹希蕴的诗文
  • 孙道绚 孙道绚 孙道绚,号冲虚居士,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善诗词,笔力甚高。遗词六首。查看更多孙道绚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