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白驹
  •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所谓伊人,于焉嘉客?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399-402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75-377
  • 译文
    光亮皎洁小白马,吃我园中嫩豆苗。拴好缰绳绊住脚,就在我家过今朝。所说那位贤德人,请在这儿尽逍遥。
    光亮皎洁小白马,吃我园中嫩豆叶。拴好缰绳绊住脚,就在我家过今夜。所说那位贤德人,在此做客心意惬。
    光亮皎洁小白马,快速来到我的家。为公为侯多高贵,安逸享乐莫还家。悠闲自在别过分,不要避世图闲暇。
    光亮皎洁小白马,空旷山谷留身影。一束青草作饲料,那人品德似琼英。走后别忘把信捎,切莫疏远忘友情。

    注释
    皎皎:毛色洁白貌。
    场:菜园。
    絷(zhí):用绳子绊住马足。维:拴马的缰绳,此处意为维系,用作动词。
    永:长。此处用如动词,延长。今朝:今天。
    伊人:那人,指白驹的主人。
    于焉:在这里。
    藿(huò):豆叶。
    贲(bì)然:文饰,装饰得很好。思:语助词。
    尔:你,即“伊人”。公、侯:古爵位名,此处皆作动词,为公为侯之意。
    逸豫:安乐。无期:没有终期。
    慎:慎重。优游:悠闲自得。
    勉:“免”之假借字,打消之意。遁:避世。
    空谷:深谷。空,“穹”之假借。
    生刍(chú):喂牲畜的青草。
    其人:亦即“伊人”。如玉:品德美好如玉。
    金玉:此处皆用作意动词,珍惜之意。
    遐(xiá)心:疏远之心。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399-402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75-377
  •   全诗四章,分为两个层次。前三章为第一层,写客人未去主人挽留。古代留客的方式多种多样。《汉书·陈遵传》载有“投辖于井”的方式,当客人要走的时候,主人将客人车上的辖投于井中,使车不能行走,借此把客人留住。此诗描写的主人则是想方设法地把客人骑的马拴住,留马是为了留人,希望客人能在他家多逍遥一段时间,以延长欢乐时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主人殷勤好客的热情和真诚。主人不仅苦心挽留客人,而且还劝他谨慎考虑出游,放弃隐遁山林、独善其身、享乐避世的念头。在第三章里诗人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对客人的形象作了刻画。客人的才能可以为公为侯,但生逢乱世,既不能匡辅朝廷又不肯依违,只好隐居山林。末章为第二层,写客人已去而相忆。主人再三挽留客人,得不到允诺,给主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于是就希望客人能再回来,并和他保持音讯联系,不可因隐居就疏远了朋友。惜别和眷眷思念都溢于言表。

      由上文所述可知,此诗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刻画人物手法灵活多变,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交相使用,值得玩味。

    参考资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75-377
  •   《毛诗序》以为此诗是大夫刺周宣王不能留用贤者于朝廷。明清以后,有人认为殷人尚白,大夫乘白驹,为周武王饯送箕子之诗;有人认为是王者欲留贤者不得,因而放归山林所赐之诗。今人余冠英《诗经选》以为是留客惜别的诗,上承蔡、曹,较合诗意。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399-402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75-377
先秦的其他诗人
  • 宁戚 宁戚 甯戚,春秋卫惠公(公元前686年-前669年在位)时人,姬姓,甯氏,名戚,是现代甯姓始祖,春秋莱棠邑(今青岛平度)人,卫国(今河南境内)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甯戚出生于卫国乡下的贫困家庭,后来齐国齐桓公的大臣,与管仲、隰朋、宾胥无、鲍叔五人皆为齐桓公功臣,在齐桓公称霸中起到重要作用。查看更多宁戚的诗文
  • 李斯 李斯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1-2]。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查看更多李斯的诗文
  • 宋玉 宋玉 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楚国辞赋作家。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查看更多宋玉的诗文
  • 列御寇 列御寇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查看更多列御寇的诗文
  • 荀子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查看更多荀子的诗文
  • 韩非 韩非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查看更多韩非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