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秋夜曲
  •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参考资料: 1、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 .《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0-01 . 2、董诰等 .《全唐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01 .
  • 译文
    漏壶的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为何如此漫长?无边无际的薄云间漏下淡淡的月光。
    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给出征在外的丈夫准备的寒衣还未寄出,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注释
    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
    何:何其,多么。
    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暗虫:暗处的秋虫。
    通夕:整晚,通宵。
    响:鸣叫。
    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
    寄:寄送,寄达。
    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

    参考资料: 1、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 .《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0-01 . 2、董诰等 .《全唐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01 .
  •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作者)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参考资料: 1、李红. 唐代闺怨诗研究[D]. 暨南大学 2002 2、张明非. 读唐代闺怨诗[J]. 古典文学知识. 1998(03)
  •   这首诗写女子在月夜通宵听着滴水和虫鸣、看着天空中时时露出的月亮,因想到丈夫在外没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

      这首七绝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开头两句中,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叠词。前者形容漏水的声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表面上描写秋夜时间之长,实际上是为了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时间之长。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随着月光的露出,诗人又把笔转到了对秋虫的描写。这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极妙,它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同时也为末句的“莫飞霜”作了铺垫。这里的“暗虫”虽然很难说是对戍夫的一种直接比喻,但它被冷得整夜哀号的声音,却的确使这位少妇感到天气凉了,联想到了远在边塞戍守的丈夫身上衣裳还很单薄,该赶快寄衣服给他了。所以末句才发出了“征衣未寄莫飞霜”的乞求。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参考资料: 1、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 .《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0-01 . 2、李红. 唐代闺怨诗研究[D]. 暨南大学 2002 3、张明非. 读唐代闺怨诗[J]. 古典文学知识. 1998(03)
  •   张仲素于公元798年(贞元十四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在军中亲眼目睹边关战士征夫离人彼此之间思念离别的苦痛之情,心中感慨良多,遂作《秋夜曲》一诗。

    参考资料: 1、董诰等 .《全唐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01 . 2、(后晋)刘晌 .旧唐书 :中华书局 ,2012-01 .
唐代的其他诗人
  • 谢偃 谢偃 谢偃(599-643),汉族,隋末唐初卫州卫县(今浚县卫贤,隶属省辖市鹤壁市)人,仕隋为散从正员外。时李百药工五言诗,谢偃善作赋,时人称为李诗、谢赋。出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诗四首。查看更多谢偃的诗文
  • 李令 李令 江陵(今湖北荆州)人。懿宗咸通以前在世。性狡猾,喜为诗干谒时贵。曾向江陵鹾院归评事求贷。后又罗织诬陷之。事迹见《云溪友议》卷上。《全唐诗》存诗1首。查看更多李令的诗文
  • 广宣 广宣 [唐](约公元八二o年前后在世)本姓廖氏,蜀中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末前后在世。与令狐楚、刘禹锡最善。元和长庆二朝,并为内供奉,赐居安国寺红楼院。广宣工诗,有红楼集。查看更多广宣的诗文
  • 王绍宗 王绍宗 [唐]字承烈,琅琊(今山东临沂)人,迁江都(今江苏扬州)。修礼子。少贫嗜学,工草隶,客居僧坊,写书取庸自给,凡三十年。庸足给一月,即止不取赢。武后(六八四―七o四)召擢太子文学,累进秘书少监。绍宗雅修饰,当时公卿莫不慕悦其风。中年小真书,体象尤异,行草及章草次于真。自谓:“褚虽已过,陆犹未及。”画师于殷仲容,画迹与仲容相类。《历代名画记》、《唐书本传》、《图绘宝鉴》、《述书赋注》、《书断》查看更多王绍宗的诗文
  • 李晔 李晔 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初名李杰,即位后改名李敏,后又改名李晔。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唐朝第十九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以外),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查看更多李晔的诗文
  • 储光羲 储光羲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查看更多储光羲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