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战城南
  •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参考资料: 1、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9.03:第25页 2、范凤驰著.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01:第13-14页 3、蓝光中编著.历代诗歌选读 上卷: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01:第139页 4、更生选注.历朝边塞军旅诗:定西番卷:华夏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第98页
  • 译文
    将军骑马出了紫塞长城,去与驻扎在乌贪的冒顿作战。
    两军在雁门关的北面发起了战争,我军与敌军在城南布下了阵势。
    战争一夜未停,战士们的雕弓发出的鸣声抑扬动听,铁骑的奔跑声到次日天亮还未断绝。
    战士们晚上浴血奋战,白天本应驻地休息,但他们并未停下来,只等作战胜利再好好地睡上一觉。

    注释
    战城南:汉乐府《铙歌》名,内容描写战争的伤亡景象。后人以此题作诗,亦多写战争。
    紫塞:泛言边塞。崔豹《古今注》卷上:“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
    冒顿(mò dú):即冒顿单于,秦末汉初匈奴的首领,此泛指敌酋。乌贪:汉西域国名,乌贪訾离国之省称。其境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借指敌人的根据地。
    笳喧:胡笳的弹奏声。笳:匈奴乐器,即胡笳。雁门:山名,亦关名,故址在今山西阳高县北,自古即为戍守重地。
    阵翼:战阵的两侧。龙城:此借指敌方的首府。
    雕弓:雕刻有花纹之弓,此代指携带雕弓的士兵。宛转:犹蜿蜒,队列行进曲折延伸的样子。
    铁骑:披挂铁甲的精锐骑兵。驿:马脚胫参有长毫之称。参驔:检查马匹铠甲等。参,检验。对于该词组读音有两种看法,一说“cāndiàn”,另说“cāntán”。
    驻白日:用鲁阳挥戈退日典故。鲁阳,战国时楚之县公,传说他曾挥戈使太阳退回。
    为待:为的是等待,战方酣:战斗正激烈。

    参考资料: 1、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9.03:第25页 2、范凤驰著.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01:第13-14页 3、蓝光中编著.历代诗歌选读 上卷: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01:第139页 4、更生选注.历朝边塞军旅诗:定西番卷:华夏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第98页
  •   这是一首拟古诗,通过描写汉初与匈奴的边境战争,歌颂了当时边防将士浴血奋战,保卫疆土的功绩,反映了唐初对外战争的某些现实。

      诗的首联是严整的对句。“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指出交战的双方,又介绍交战的地理背景。能征善战的单于冒顿,杀父自立,灭东胡,逐月支,征服丁零,侵入秦之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势力强盛。西汉初年,不时进一步南下侵扰,严重影响西汉王朝。这里以“冒顿”对“将军”,冒顿既已如此勇猛,那么“将军”自然也是身手不凡的。这里为下文的酣战作铺垫。“乌贪”与“紫塞”相对,说明是在异域的。“紫塞”是古代人们对长城的习惯称谓。紫色,象征着高贵、庄严,不可侵犯,正与乌相对。“乌”字后再加以“贪”字,更易使人产生鄙薄感。诗歌利用字词的形、义及色彩在人们心中的定势,巧妙地造成一种邪不压正的气势,既为下文作铺垫,又表现必胜的信心。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照应首句,指出“将军出紫塞”的原因。敌人如此猖狂,汉军自然要奋起抗敌。下句的“阵翼龙城南”也因此有了着落。不但正面迎击,还左右包围,两翼的战阵已达“龙城南”——直捣敌巢。足见汉军之强大,英勇抗击外敌的浩然正气充斥字里行间。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进一步描写抗敌将士的战斗生活。他们严阵以待夜不释弓,晨不离鞍,随时准备飞矢跃马,追奔逐北。比起“枕戈待旦”,“夜抱玉鞍”这样的描写新颖而有气魄。“宛转”“参驔”,既恰当地表现了前方将士紧张而又镇定自若的心情,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诗里虽没具体说明这次交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白日即将结束,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将士们等待迎接决战的胜利,因此从心底发出了呼唤:“太阳呀!请您留下来,让我们与敌军决一雌雄!”日出日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应须驻白日”的呼唤,表面悖理而近痴,实则生动地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斗志。这是由“安得长绳系白日”诗句变化来的。结尾以“战方酣”三字,并未直说战争的胜负,但孰胜孰负已然明了,因为第二联已表明直捣敌巢——阵翼龙城南了。总体来说,这是一首裁乐府以入律的佳作。

  •   唐高宗时代,李治当局对突厥、高丽、百济、吐蕃等外族边境发动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汉军将士英勇顽强反击匈奴,卢照邻有感于将士们的这种精神,从而写下此篇。

    参考资料: 1、熊依洪著.中国历代文学大观 隋唐五代文学大观: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1:第36页
唐代的其他诗人
  • 赵宗儒 赵宗儒 赵宗儒(746年—832年)字秉文,唐代邓州穰县(今河南邓州市)人。举进士,初授弘文馆校书郎,拜左拾遗,充翰林学士,与父晔秘书少监同日并命,当时荣之。贞元十二年,以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罢相,为右庶子,端居守道,勤奉朝请。迁吏部侍郎,改尚书。前后三镇方任,八领选部,历宪、穆、敬、文四朝,以司空致仕。诗一首。父赵骅,官秘书少监。德宗大历进士,初授弘文馆校书郎,一年后补陆浑主簿。历官右拾遗,充翰林学士,与父同日任命,一时传为佳话。建中时,官屯田司门司勋员郎,转屯田员外郎。贞元中进考功郎中,贞元十二年,以给事查看更多赵宗儒的诗文
  • 崔兴宗 崔兴宗 崔兴宗,生卒年不详,博陵(今河北定州)人。唐诗人。为王孟诗派作者之一。早年隐居终南山,与王维、卢象、裴迪等游览赋诗,琴酒自娱。曾任右补阙,官终饶州长史。《全唐诗》录存他的《酬王维卢象见过林亭》、《留别王维》、《青雀歌》等诗5首。《留别王维》中写道:“驻马欲分襟,清寒御沟上。前山景气佳,独往还惆怅。”事迹略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唐诗纪事》卷十六、《唐才子传》卷二。王维和崔兴宗不但好友,崔兴宗还是王维的内弟,王维曾写过两首关于崔兴宗的诗,即《送崔兴宗》和《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查看更多崔兴宗的诗文
  •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查看更多孟浩然的诗文
  • 张希复 张希复 张希复(生卒年不详),唐人张荐之子,字善继,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一作镇州常山(今河北正定)人。登进士第。武宗会昌三年(八四三),与段成式同官于秘书省。后官河南府士曹、集贤校理学士、员外郎。事迹据《樊川文集》卷七《牛公墓志铭并序》、《酉阳杂俎》续集卷五、《旧唐书》卷一四九《张荐传》、《太平广记》卷一八二《许道敏》。查看更多张希复的诗文
  • 杨容华 杨容华 杨容华,约生活于唐高宗永徽元年至武后载初(650--690)年间,华阴(今陕西华阴境内)人,初唐四杰杨炯之侄女。故而明陆时雍的《唐诗镜》卷八称:“清丽,故有家风”。明代程羽文的《鸳鸯牒》中说:“杨容华,莺吭亮溜,鸹戗非群,宜即配王子安、骆宾王、卢升之,蜚声振藻,不忝四家”。查看更多杨容华的诗文
  • 吴晃 吴晃 吴晃,元和进士。查看更多吴晃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