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人养龙的故事
龙,是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一种神兽,与“凤、麟、龟”合称“四灵”。古人心目中,龙的形象是“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
龙不仅外形奇特,更兼法力无边,可以飞天遁水,腾云致雨,古人对龙一直非常敬畏,龙也皇帝因此成为帝王皇权的象征,皇帝们都称自己是“真龙天子”,宫殿、衣服和日用器具上,都要雕刻绘制龙的图案,以此彰显自己的帝王威严。
不过,龙始终给人们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说熟悉,是很多人都在图画上传说中看过或者听过龙,说陌生,是因为无人能够亲眼目睹龙的活体。不过翻开千百年前的古代典籍,能找到很多与龙有关的记载,其中有一些记载足以让现代人感到匪夷所思。
《左传》和《史记》《路史》中,都记载了夏朝养龙专家刘累的事迹。此事要从尧舜禹时代说起。“当舜之时,人来效献龙”,舜帝在位时,四方部落和天下诸侯都表示臣服,向舜帝进贡各种奇珍异宝和珍禽异兽,龙也是贡品之一。舜帝也很喜欢龙,就把龙豢养在宫中,“帝舜氏世有畜龙”。
但龙即使在当时也是“稀罕玩意儿”,没几个人知道龙的生活习性,连它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都弄不清。舜帝到处访查懂得养龙的人,终于找到一个叫董父的人。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他精通龙的生活习性,善于养龙,舜帝把他找到宫中专职养龙,并赐名“豢龙氏”。
到了夏朝皇帝孔甲在位时,孔甲是个出了名的昏君,“好事鬼神,耽于逸乐”,结果天下动荡,诸侯不服,孔甲却只管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有一次有人送来两条龙,孔甲非常高兴,急忙派人把这两条龙豢养起来当成他的玩物。
但由于宫中没有懂得养龙的人,不论喂什么食物两条龙都不屑一顾,眼看奄奄一息。孔甲很着急,四处派人寻找懂得养龙之术的人,终于找到一个叫刘累的“养龙专家”。这个刘累非同一般,他的祖上曾经拜豢龙氏董父为师,深得其真传。
刘累被孔甲召到宫中,专门负责养龙。刘累出手不凡,对龙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两条龙矫健茁壮,孔甲很满意,给刘累赐名“御龙氏”。但刘累没想到的是,不久后一条龙意外死去,刘累怕被皇帝知道了怪罪,不敢吭声,还把死龙做成肉羹,献给孔甲吃了。刘累深知闯下大祸,不久后畏罪出逃,从此隐姓埋名终老江湖。
从科学角度分析,古代神话中那种腾云驾雾的神龙是不存在的。从这两条龙的表现来看,它们也根本没有什么飞天遁地的“神力”,落在人类手中毫无还手之力,任凭宰割,不仅乖乖地成为宠物,甚至还被做成羹汤,可见,这两条龙并不是传说中那种神力通天的神龙,而是某种和龙有相似之处的动物。
这两条龙到底是什么动物?在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出土的两件文物,最终帮助人们揭开了答案。经专家认定,这里是公元前2300年左右的一座古城遗址,正好处在舜帝时期和夏朝孔甲时代之间。陶寺遗址出土了一件彩绘龙纹陶盘,是上古帝王将相祭祀所用的一件礼器。其中的龙的大嘴呈方形而修长,满口獠牙利爪,酷似鳄鱼的嘴巴。
陶寺遗址出土的另一件文物“鼍鼓”,是上古时期帝王祭祀所用的打击乐器,外蒙皮以鳄鱼皮制成,鼓腹内甚至还留有几块鳄鱼的皮下骨板。这两件文物充分证明,夏朝时期北方地区曾经也是鳄鱼生活区,鳄鱼体型修长硕大、锯齿獠牙的威猛形象,被古人当成神话传说中龙的现实原始形象之一。夏朝刘累所养的2条龙,应该就是两条鳄鱼,只有如此才能完美解释古书对此事的描述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