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的行政区划
宋(420年-479年)史称刘宋或称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权,南齐、南梁及南陈看齐,然而为了避免跟后来赵宋南迁的政权混淆,大部分人会多用前者刘宋为主)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图最大的朝代,当时所谓“七分天下,而有其四”。
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后,与刘宋形成南北对峙。刘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刘宋的行政区划袭承东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州是第一级行政区。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称刺史,刘宋一朝的州数大致在二十州上下,至宋末稳定为二十二州。其中不少州是侨寓州,为寄住在南方州郡上,不一定有实土。
尹、郡、王国、公国(部分)是第二级行政区。尹的最高行政长官称尹,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称太守,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称内史,公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称相。
县、公国(部分)、侯国、伯国、子国、男国是第三级行政区。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令或长,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称相。
刘宋前期继承“东晋门阀政治”的地理格局,以荆州(镇江陵)和南徐州(镇京口)为核心军镇,所以刘裕规定两州必由刘氏宗王担任刺史。其中荆州因为州大民多、“地广兵强”,又统摄雍、南梁、益等州,支撑刘宋西半的安危,故有“分陕”之称,刘裕遗诏说荆州刺史需“诸子次第居之”,说明荆州的重要性略高于北府兵根本的南徐州。
刘宋宗王担任荆州刺史的结果,是促使荆州士族与扬州士族的合流,大致结束东晋百年荆、扬对立的局面,代表人物即是江陵士族刘柳、刘湛父子,曾各自取得相当于副宰相的官位与权势。
中期因为454年荆州刺史刘义宣,趁著新帝刘骏即位的弱势格局,发动十万荆州镇军挑战建康,因此刘骏在同年平定刘义宣之乱后,即刻从荆州东部分出新的一州名郢州,并废除荆州重兵来源的南蛮校尉,其营户兵力迁至建康,有效地削弱荆州,瓦解其“分陕”地位。
之后刘骏又土断雍州,大幅强化雍州的实力,不但让原来的大荆州地域,陷入荆、雍、郢三州相互牵制的局面,后来随着雍州军力的不断加强,至宋末沈攸之起义失败之后(478年),“江陵素畏襄阳人”的局面已大致形成。
刘宋的行政区划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是第一级行政区,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称刺史。尹、郡、王国、公国(部分)是第二级行政区。尹的最高行政长官称尹,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称太守,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称内史,公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称相。县、公国(部分)、侯国、伯国、子国、男国是第三级行政区。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称相。
由于刘宋时历经数次侨州郡县的合并,在东晋许多没有实土的虚设的侨置州郡在刘宋则成为真正既有实土也有户口的真正的州郡。据《宋书.州郡志》记载:刘宋初年,国内共有二十五个州。
经刘宋孝武帝任内的州郡合并和实置的改革,至刘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刘宋共有二十二州:青州、冀州、司州、兖州、徐州、豫州、南兖州、南豫州、南徐州、扬州、江州、荆州、郢州、湘州、雍州、益州、梁州、秦州、宁州、广州、交州、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