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要去投奔公孙瓒
在打了一顿解气的鞭子之后,刘备付出的是亡命江湖的代价,在颠沛流离中远远地逃离中山国,再考虑重新找工作的事。
好在乱世中,从军的工作一直有相当大的人员缺口,刘备先后在丹阳(一作丹杨,今安徽宣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参加工作随军作战,又立下了一些战功,终于当上了高唐县(今山东禹城西南)的县尉。
也许是由于刘备在高唐县的县尉任上工作出色,也许是前任县令因公殉职有了空缺,他很快升迁为县令。但是年景不好,赶上这么个乱世,大家混口饭吃都不容易,很多没饭吃得人就只好去造反。到最后,起义军的人数比他手下的地方部队多出了数倍,他这个由武装部长升迁的县令,根本无法管理这个地方的治安。
更加让人想不到的是,刘备居然被起义军赶出了县城。别说是起义军鸠占鹊巢,刘备回不了高唐县,就是起义军主动把城池让出来,他也注定回不去了。丢城失地,这责任如果追究下来也够严重的。
他只好再一次逃亡。
听说老同学公孙瓒现在混得不错,刘备决定带着兄弟们去投奔这位曾经关系很铁的同学。
“大学”提前毕业后,公孙瓒回辽西做了公务员。短短几年,当刘备还在漫漫人生路上无尽地漂泊的时候,公孙瓒已经受封都亭侯,拜为中郎将,成为威震北疆的“白马将军”,是幽州一带的实力派人物。
见刘备来投,正缺人用的公孙瓒立即向中央政府上了一封表奏,推荐刘备担任别部司马。
这时的中央政府,随着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实际上已经成了董卓的政府。董卓看各地军阀不顺眼,各地军阀看董卓更不顺眼,但大家都是出来混的,互相要给几分面子。
别部司马不再是县尉一类不入流的官职,而是不隶属某一郡的相对独立的中级武官,每年年薪一千石(郡太守是两千石),与县令相等。
刘备在老同学公孙瓒的帮助下,从此事业更上一层楼,成为国家的中级干部。
刘备给公孙瓒干的活主要是带兵与袁绍作战。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初,公孙瓒调集步骑军队总共三万多人,在清水河畔集结,准备大举进攻袁绍。著名的界桥(在今河北威县东清水河上)之战就此开始,公孙瓒与袁绍长达八年的战争拉开了序幕。刘备正是在此前后加入公孙瓒阵营的。
公孙瓒与袁绍开战以后,双方互有胜负。初期公孙瓒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巨马水之战大胜之后,乘胜南进,占领了青州的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一带。
刘备受公孙瓒委派,会同田楷(公孙瓒任命的青州刺史)等人,在青州平原附近与袁绍军队作战,前后立下了不少战功,被公孙瓒任命为代理平原县令,后来又兼任平原相。
刘备在平原任上做的工作,归纳起来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对外防御战争,一手抓对内经济建设。
战乱年代,地方干部最重要的工作是保疆守土。如果再像担任高唐县令时一样,把城池给弄丢了,那可就不好交代了。
刘备也把这一任务当成了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他本着有难同担有福同享的精神,任命关羽、张飞担任别部司马,分别带领军队,抵御外敌侵略,维护地方和平。
此外,刘备还花大力气抓地方经济建设,努力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战乱年代日子不好过,他就与群众同甘共苦,共度时艰。
刘备已经漂泊了七八年,难得有这么一个相对安稳的机会,可以施展心中的抱负,实行儒家仁政,因此干得十分用心。
刘备出身平民家庭,对民间疾苦深有体会,所行举措大多对症下药,很能解决实际问题。他的努力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万众归心的良好效果。
群众很高兴,刘备很高兴,但有一个人不高兴。这个人叫刘平,是当地的豪强地主。
刘平不高兴的原因很简单,他看不起刘备。一个卖草鞋的草民成了他的父母官,这是地主刘平绝对难以容忍的。
为了让这个卖草鞋的草民从他的眼前以及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刘平派出了一个刺客。
但这次刺杀却未遂。
刺杀未遂的缘故不是刘备防范太严刺客没有下手的机会,也不是刺客身手太差不能得手,而是刺客根本就没有动手。
这件刺杀未遂案的案发过程是这样的:当刺客乔装改扮混进刘备的办公室之后,刘备以人民公仆为人民的服务精神,不仅丝毫没有怀疑这个不速之客的来意,而且对他非常尊重、非常友好、非常热情。
刘备的“善下人”,不论对什么身份的人都给予礼遇,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做人原则。
此时刘备就习惯性地给予刺客礼遇,在他眼里这个刺客和其他的百姓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需要关爱的子民。
刺客却非常不习惯这些礼遇。他习惯的是权贵的蔑视,习惯的是世人的冷漠。在他看来眼前的这个国家干部,比别的长官大人好得不是一星半点。难道就为了一点金钱,我就要杀死这个难得的好干部?不,我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于是,四分之一炷香之后,原本为刺杀刘备而来的刺客,毅然决然地决定自首。他说出了事情的原委,供出了雇主刘平,还表达了他对刘备的敬佩,以及差点铸成大错的痛悔之情。
刘备在平原任上干得十分漂亮,赢得了不少人心民望,可他的上司公孙瓒师兄却在一条歧路上渐行渐远渐无穷。真正让公孙瓒臭名远扬、众叛亲离的原因,是他杀了诸侯刘虞——一个很有仁德的汉室宗亲。
公孙瓒很快就尝到了失道寡助的滋味。不只是刘虞的许多部下如鲜于辅、阎柔等人纷纷联合袁绍进攻他,更重要的是他的许多部下也离心离德,纷纷离去。
这其中包括两个人,一个是赵云,另一个就是刘备。赵云,字子龙,是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他来公孙瓒手下参加工作的时间与刘备差不多。
此时,袁绍已经占领了冀州。常山隶属冀州管辖,按理说应该站到袁绍那边去,但常山的士民却推举赵云率领本地乡勇前去帮助公孙瓒。
因此,公孙瓒见到赵云非常高兴,带着几分得意的口气说道:“听说你们冀州的人民都想投靠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
赵云朗声回答:“现在天下大乱,我们还搞不清楚究竟谁是谁非。为解救百姓的倒悬之苦,家乡父老经过商议,决定追随仁政,并不是觉得你比袁绍强啊。”
赵云投效公孙瓒期间,被分配的工作是带领骑兵随同刘备作战。
刘备和赵云成了同事,自然免不了有许多公私往来。时间一久,这两个大男人竟然惺惺相惜,成了知音。
公孙瓒杀死刘虞之后,臭名远播。赵云终于发现上当受骗了,投奔的人不是仁政,更不是明主,而是暴政加昏君。
于是,赵云借着哥哥去世的机会,向公孙瓒请假,说要回家一段时间操办丧事。孝道是当时社会的普世价值,公孙瓒没有不准的理由。
作为赵云的知音,刘备明白赵云为什么要走,也知道他不是请假一段时间,而是黄鹤一去不复返。刘备送别赵云的时候,两个大男人互相拉着手,依依不舍。
刘备知道赵云的心思,赵云也知道刘备的心思。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分别的时刻,赵云对刘备许下承诺:“终不背德也。”
放心吧,你已是我选中的明主,是仁政的希望,终有一天我会追随你的。
-
上一篇: 历史上鞭笞督邮的到底是刘备还是张飞
-
下一篇: 曹操屠徐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