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功臣樊哙:粗中有细
汉朝的开国功臣樊哙是一位职业屠狗之辈,冲锋陷阵如同砍瓜切菜,与《三国演义》里的张飞和《水浒传》里的李逵类似,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位糙哥粗人的形象。
其实,许多史上的粗人都有细密之思,也颇多妙语佳句流传于后世。
当年,刘邦在鸿门宴上感到事情不妙之后,就借机溜了出来,项羽就派都尉陈平来叫刘邦马上回去继续赴宴。刘邦一心想跑,就对樊哙说:“现在我出来,没有来得及告辞,怎么办?”
樊哙说:“干大事不必顾及小的礼节,讲大节无须躲避小的责备,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砧板,而我们好比是鱼是肉,还告辞干什么!”于是一行人离开那里,让张良留下来向项王致歉。
樊哙的这句话不说是字字珠玑嘛,也是一团灿烂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说的大气磅礴,“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也成为传承至今的成语。
此人当时还曾拔剑切食“彘肩”,就是生吃猪肘,所以,人们也常说到他以威武之气逼使项羽不敢杀刘邦;不过,他对项羽讲的一番话也自是不凡,公正地说,是可以与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媲美的。
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也似乎与张良有着一比。当年,刘邦兵进灞上西入咸阳以后,“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刘邦也不闲着,他看见秦朝的宫室、帷帐、狗马、重宝、美女等数以千计,令他眼花缭乱,“意欲留居之”。
樊哙劝谏说:“您是想拥有天下,还是只想作一个富翁啊?这些奢侈华丽之物,都是招致秦朝覆灭的东西,您要它们有什么用呀!望您尽快返回霸上,不要滞留在宫里!”
刘邦哪里听得进去呢!后来,张良也劝刘邦听从樊哙的规劝,刘邦这才打消了享乐的念头,还军灞上。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樊哙在关键时刻都有极好的表现,对刘邦终于拿下天下,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此时的刘邦,与诸将的行为并无二致,也是贪图一时的享受,忘记了“打天下”这一最重要的题目。樊哙首先挺身而出,直言切谏。
樊哙的话语重而心长,政治上有大见识,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刘邦不留秦宫,还军灞上,此事不可小看,与项羽所作所为相比较,便知高出一筹。
还有一类的粗人则在文学方面有着惊人的表现。南朝梁武帝雅好诗文,大臣们纷纷效仿,甚至连赳赳武夫也能偶尔吟出几句好诗来。天监六年,大将曹景宗和韦睿在徐州大败魏军。
班师回朝后,梁武帝在华光殿举行宴会,为他们庆功。在宴饮中,君臣连句赋诗。鉴于曹景宗一直舞刀弄枪不善诗文,怕他赋不出诗来难堪,负责安排诗韵的尚书仆射沈约便没有分给他诗韵。
曹景宗深感不平,坚决要求步韵赋诗。梁武帝对曹景宗这种粗犷豪放不甘人后的性格早有了解,于是安慰他说:“将军是一位出众的人才,何必在乎作一首诗呢!”
当时曹景宗已经有一些醉意,就乘着酒兴再三固请。梁武帝不愿再扫他的兴,便命沈约分给他诗韵。这时诗韵差不多已经分完,只剩下“竞”“病”二字。在这种局限之下要按韵赋诗是很困难的。
可是,曹景宗只是稍微想了一会儿,便提笔赋出一首诗:“去时女儿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诗写得自然流畅,而且非常切合眼前凯旋庆功的实际。
此诗一出,语惊四座,文人们也自叹弗如,连梁武帝也感叹不已,特命史官记入国史。有人说“粗人成大事”,其实,粗人也可有妙语。
-
上一篇: 猛将武阳侯樊哙
-
下一篇: 盘点周瑜之死的多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