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  秦汉历史

东汉简介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2:53:22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汉朝。

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刘秀趁势而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延续“汉”的国号,史称光武中兴。东汉时,三公权力被大幅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汉和帝继位以后,扫灭外戚,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之为永元之隆。

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腐败,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时期,昏庸无道、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负,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却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自此朝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董卓被杀死后,建安元年西归(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覆灭,进入三国割据时期。

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佛教等方面成就突出,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迁,佛教在此期间经白马寺传入中国。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扩张并形成门阀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内迁,北匈奴西迁后鲜卑人占据漠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国号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是汉室后裔,延续“汉”的国号,建都洛阳,由于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故称东汉。又西汉在前东汉在后,又称后汉。

历史

东汉(25~220年)西汉灭亡之后,西汉外戚、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侄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取得政权。王莽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实行了各种改制的政策,但这些改制不仅没有使社会稳定,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绿林赤眉起义。

绿林军当中,有一位名叫刘秀的将领,实际上是西汉皇帝的远支皇族,在推翻王莽政权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立下战功的刘秀,既利用了起义军的武装,又善于利用地主豪强的势力,于公元25年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成为汉光武帝。

汉光武帝十分重视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他采取措施削弱功臣的权力,扩大监察机构尚书台的权力;同时取消郡国都尉的设置,以抑制地方军权。实行精兵简政,减轻田赋,组织屯田,兴修水利等措施,并且下令解放奴婢。这些做法使东汉前期出现了政权稳定、经济发展的局面。

东汉科技文化的发展在历史上是重要阶段。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张仲景、华佗取得了很高的医学成就。继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之后,东汉的班固著《汉书》,成为又一部重要的历史巨著。东汉还出了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三代皇帝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

公元89年,汉章帝薨,由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年号永元。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利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窦氏的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92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郑众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来越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加之自和帝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189年东汉中期以后,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矛盾重重,暴发了“党锢之争”。此后统治集团内部更为腐朽,社会上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加重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在各种连绵不断的小规模起义的基础上,由张角领导的大规模的黄巾起义爆发。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王朝走向名存实亡。

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互相混战。公元220(延康三年),曹丕代汉称帝,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本文标签 东汉刘秀